|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后反思感想体会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都能顾全大局。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揭题设疑 。
明代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本文时我直接板书课题后设疑:看到课题,你会有怎样的疑问呢?学生的思考立刻活跃起来:将是谁?相是谁?为什么不和?为什么又和好了呢?他们的故事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一个个问题直指主旨。学生在一声声的质疑中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阅读兴趣也进一步被激发。接下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在班内交流之后,我相机板书,并引导学生将两个历史名人的名字牢牢记在心间。
2、列小标题,感受故事内涵。
本文用了三个典型事例来展示人物的品质,请同学们再次走进文本,抓住关键的事物或地点或故事情节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在读中标画,取舍,斟酌,最后大部分孩子归纳为:完璧归赵 (重要的事物)、 渑池之会(主要地点)、负荆请罪(重要事件)。他们的理由很充分,我为他们的高度概括能力点赞。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孩子们如何把长文读短,那就是抓住主要人物、地点、事件,简单条理叙述,这样也便于复述。紧接着让他们再说一说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整篇文章的脉络也变得越来越清晰,三个故事呈现的结果也越来越明朗了,人物的精神品质也越来越走进学生内心,可谓是一石三鸟!
3、课本剧再现,感悟历史名人的精神品质。
“负荆请罪”正应了中国人以完美结局收场的思想观念,让我们熟读最后一个故事,分角色演一演。一听要演课本剧,学生们个个精神抖擞,有的当起了小导演,有的快速进入角色,有的开始设计场景并安排道具。表演开始了,小演员们像模像样,演得惟妙惟肖,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在课本剧中,孩子们享受着塑造人物形象的快乐,也感受着故事中人物品质带给自己的震撼!相信俩人的顾全大局,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廉颇的知错就改一定扎根他们心中,编者的意图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二、成功之处
教学本文最大的收获是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思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整堂课条理有序,不拖泥带水,一步一个台阶。通过问、写、演三个环节既了解了故事的关系,还体悟到人物的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不足之处
学生虽然参与度高,但是前面两个小故事处理太少;学生读书时间也少。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驻足前两个故事:引导学生去感受蔺相如面对秦王时的据理力争、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优秀品质,然后和对廉颇的态度对比阅读,来深化对蔺相如人物的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