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4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7.开国大典》优秀PPT课件和教案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12:0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件下载说明: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019年最新更新的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优秀教育教学课件,课件与部编版语文书最新教材同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的课件、试卷资源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老师们下载!

课件科目:语文
课件年级: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1册)
课件版本:人教部编版

课件名称:第7课 开国大典
课件格式:  PPT

        请需要的老师们直接到帖子下面下载附件!如有问题请私信我或回帖说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12:05:49 | 只看该作者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pqWxQ9H-Ed64qooKDXXJw
提取码:ga5l



打开微信关注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公众号,免费获取解压密码。
如果已关注,请进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公众号,在底部输入“密码”会自动回复最新下载密码。
请打开微信扫下面二维码关注本站公众号添加微信号:Lspjyw   方式,打开微信,添加朋友,点下面公众号,输入Lspjyw ,点击搜一搜。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12:06:21 | 只看该作者
7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会写“政、委、盏”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一盏、栏杆、、汇集、爆发、旗帜、阅兵、制服、坦克、距离、隆隆声、发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抓住群众激动、兴奋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抓住群众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大意。
3.朗读课文,感受典礼的盛大。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 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吗?(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板题:开国大典(“典”是本课的生字,让学生注意其写法)
2.揭示课题:谁能说说“典”在这里的意思?那“大典”呢?(隆重、盛大的典礼)“开国”又是什么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
3.读课题:是呀,这是为了庆祝一个新的国家诞生而举行的庆典,多么盛大而又隆重呀!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对课题的解析、朗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灯盏、石栏、汇集、爆发、旗帜、阅兵、制服、坦克、距离、隆隆声、发射
(重点指导生字“政、盏、帜、制”为翘舌音;前鼻音“盏、栏、坦”,后鼻音“政、隆”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有关民族的词语:灯盏、旗帜、制服, 注意读准“盏、帜、制”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都(dōu  dū)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今天首都北京天安门热闹非凡,因为今天是国庆节。
②读一读:北京是中国的首都(dū),也是一座文化城市,每年来这里旅游的人都(dōu)很多。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典礼         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倒过来。形容声势巨大,不可阻挡。
排山倒海     隆重举行的仪式。
瞻仰         指事物在一定阶段内发展的顶点。
高潮         怀着敬意看。
诞生         形容物体缓慢上升。
徐徐上升     出生。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面?(入场、典礼、阅兵、游行。)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 课文先写(入场);再写(典礼、阅兵);最后写(游行)。

四、学习“会写字”
盏 栏 汇 爆 宣 帜 阅 制 坦 距 隆 射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盏”,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栏、汇、爆、帜、坦、隆”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政、距”左右结构,左右相当。)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盏”和左右结构的字“爆、隆”,学生练写。
盏:上部第三笔是斜勾,下部“皿”扁而宽。
爆:右边是“氺”,注意要和“水”区分开。
隆:右部“夊”折撇、捺要舒展,下面有一短横,不能少。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从“入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方面来写。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12:06:4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政府、灯盏 委员、石栏、汇集、爆发、旗帜、阅兵、制服、坦克、距离、隆隆声)
2.课文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板书“群众进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
【设计意图: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快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重点。层次清楚,有条不紊,为下面学习场面描写做好铺垫。】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
二、品读释疑
(一)学习“大典前”这部分
1.现在一起来学习“大典前”。这部分除了介绍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物,还介绍了什么?(会场的结构和布置;群众进场)
    2.(课件展示:会场平面图)看着图片,读读课文,把会场的布置记在脑海中。
3.指名看着平面图介绍开国大典会场的布置。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读,通过汇报交流,找出典礼前会场布置的情况,使同学们对典礼前的情况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4.从这一部分,你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从哪里感受到?
5.学生汇报,品读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
(2)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黑起床,不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抓住关键词“直奔”“赶”,理解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
6.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二)学习“典礼仪式”
1.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第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勾画下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生默读课文。)
2.汇报交流。
(1)出示: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从“排山倒海”,你读出了什么?从“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
三十万人动作一样,有人指挥吗?这就叫不约——而同。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指名读)
(2)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A.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一定能读好。谁来读?(指名读)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感受到了什么?没错,这声音传得多远呀,传到了祖国的各个角落。谁再读?通过朗读把声音传远一点。(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
B.听到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
(师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听出不同了吗?(把第二处“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换成“它”)哪一句更好?为什么?(反复的手法,起到强调的作用。)
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生齐读。)
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板书:新中国成立了)
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再读读这宣告。
D.师配乐讲解: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有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有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有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有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让我们亲眼见证这伟大的时刻吧!(播放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视频。)
一起背,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看视频,感受开国大典当天的激动人心的盛况,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此时以情促读促背,升华情感,积淀语言。】
(3)接着,升国旗。群众的反应是怎样的?谁接着读?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师播课件:这就是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岁月流逝,我们的新中国刚刚度过了69岁的生日,在这69年里,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这是香港回归仪式上升起的五星红旗,这是奥运赛场上同时升起的三面五星红旗,这是神州七号飞天时飘扬在茫茫太空的五星红旗。这是神舟九号起飞前鲜艳的五星红旗。
B.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的心灵。假如你亲眼见到这些时刻的五星红旗的升起,你的心情会如何呢?你有什么想说的?
说话训练:看到五星红旗在             升起,我                                      。
C.师小结:孩子们,这一面面五星红旗升起,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狮苏醒了,发威了;东方的巨人崛起了,强大了。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那是因为,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此时,我们才真正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这掌声,这欢呼都是因为:
引读板书: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4)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引读第九和第十自然段。
(三)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1.这掌声就是人们心情的流露。让我们再从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这些盛大隆重的场面中感受开国大典吧!
2.交流最难忘的镜头。
3.相机点拨:
(1)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2)从“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你体会到什么?
(3)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从“抛”“盖”你读懂了什么?
(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5)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体会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6)“红流”指什么?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的意思。
方法指导:这句话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方法,“红流”指的是行队伍。 写出了游行队伍之长,火光之亮。这里也是暗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将大步向前,前途一片光明。
三、拓展延伸
1.创新文本,将内容重组。
出示;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当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时,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当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当毛主席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整热烈的掌声;
当毛主席向空中招手时,群众看见了,都把帽子、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当人们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时,毛主席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1)朗读这段话,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指导激情朗读。
四、小结写法,片段训练
1.作者是怎样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具体,写清楚的?
小结板书: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层次清楚
2.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写学校升国旗的场面。
3.写作点评及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练笔,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场景描写中去。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最终回归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学习写作方法:
1.学一法:点面结合描写场面
场面描写要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整个场面的状况,要把人物的活动交织在一起写。课文记叙的是开国大典的盛况,大量运用场面描写,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开国大典,写出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和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感情,通过人们激动的欢庆场面的烘托,我们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壮观和热闹。
2.举一例:
如本文中每次描写完毛主席的动作,这是“点”,紧接着就描写群众的反应,这是“面”。描写毛主席是在写一个突出的人物,写群众反应是写很多人,像这样既写出一个主要人物的活动又写出全场人物的表现,这种写法就叫场面描写中的点面结合。毛主席的活动就是这个场面的一个“点”,全场三十万群众的活动就是“面”。这样的描写,让场面显得热烈而不单调。
3.练一练:
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什么?认真想一想后写一写,注意抓住典型场景进行描写。
示例:
运动会
今天学校举办运动会。清晨的第一抹阳光照射到操场的时候校园里就开始沸腾了。声势浩大的运动会开幕式拉开了为期两天的运动会的序幕。
  开幕式完毕之后就是比赛了。第一个项目是短跑,裁判员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在同学们的助威声中他们竭尽全力冲向终点。顿时人生鼎沸加油声、喝彩声响彻整个操场特别是快到终点时欢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还有男子4乘100米的比赛,只见各班选手都已经站在了各自的跑道上,随时准备开跑,我班的运动员也在跑道上。各班的拉拉对也不闲着,摆好架势准备给运动员加油。“砰”的一声,发令枪响了,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飞跑了出去,我班第一棒运动员一开始就跑到了第三的位置与第一、第二不分上下,第一棒运动员很快将接力棒传给第二棒运动员,第二棒运动员不知今天怎么了没发挥好,渐渐的落到了后面,我们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当第二棒运动员把接力棒传给第三棒运动员是,我班已落到了最后,第三棒运动员虽然尽力追赶了,但还是追不上强劲的对手,接力棒到了第四棒手上,也是最后的冲刺阶段,最后一棒运动员是出浑身解数,拼尽全力,终于追上了两个人。
  这次运动会我感受到了:有参与才能有体验有体验才能带来乐趣和兴趣。在快乐的体验中体会。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它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
七、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激动人心的时刻》。
八、当堂检测(选做)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九、课后作业(选做)
1. 网络搜索《毛泽东纪念馆》和《民族魂》等网站,了解相关知识。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12:06:50 | 只看该作者
板书设计
群众进场
7 开国大典     典礼仪式     新中国成立了
            阅兵式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群众游行
课后反思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本课的写作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场面描写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为了让学生体会感受这种方法,做到学以致用,我采取以下方法教学。
1.情景感受,以读促思。在朗读感悟大典盛况的环节,我首先播放了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三十万人汇聚天安门广场,排山倒海的气势深深吸引着学生。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以及盛大的阅兵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人们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以及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带着这种自豪和骄傲,让学生读读、想想、再读读,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大典现场的热烈气氛。
2.点面结合,感悟写法。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是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通过主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表现伟人的领袖风采。如学习“升国旗”部分,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出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写出批注。在交流学习中,我尽力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毛泽东的风采。通过群众的动作描写,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感受新中国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0-9-23 09:32:16 | 只看该作者
你好,怎么下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4 02: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