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9-5-21 16:31:28
|
只看该作者
2、建立合理的区域规则,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和活动。首先我根据每个区域的特点,将划安静和活跃的区域进行分割,相对安静的图书区、数学区安置在比较安静的寝室里,这样幼儿在这几个区域中玩耍时就相对对安静,互不影响;比较活跃的表演区、音乐区则安置在衣帽间和门口,孩子在这几个区域中活动时就不受约束和拘谨,也不会影响到其他区域的活动。这样合理划分班级的各个区域,幼儿在区域中能够不受环境的限制,可以更有效、合理地进行区域活动。其次我和幼儿一起制定各个区域的规则,幼儿在自己制定的区域规则中进行活动,不仅能主动遵守规则,而且还能及时发现修改区域规则,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在制定区域规则时,我引导幼儿讨论各个区域的特点:在各区域中都应该注意什么,应该如何操作,几个人在区域中活动等。通过幼儿的一致商量,共同制定了各个区域的进区规则。建构区是幼儿最喜欢的区域,在制定区域规则时,幼儿刚开始都同意10名幼儿进区活动,可是在后来的区域活动中幼儿发现问题了:建构区需要的活动场地相对来说很大,人数多就显得比较拥挤,人多了在合作时意见又不能很快统一,影响了活动的质量,幼儿认为区域规则需要修改。我尊重幼儿的意见,于是幼儿又商量改进了区域规则:进区人数6人比较合理,这样在区域中就不拥挤、也不会因为意见不同意而分歧和争吵。因为区域规则是幼儿自己制定的,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每一个幼儿都能开心游戏,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因势利导,适时介入,建立有效的师幼互动模式。
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有目的去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倾听和判断幼儿的需要,才能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建立有效的师幼互动模式。
1、教师的观察和适时的介入活动。首先教师要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抓住时机,找到正确的方法,适当的介入。教师要充分观察幼儿的活动,对区域活动进行情况作出分析和判断:材料不适合幼儿的操作需求,不能调动幼儿的探索兴趣;幼儿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无从下手;幼儿发生矛盾,不能自己解决时,教师要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区域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区域游戏的技巧。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区域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巧介入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区域游戏的现象发生。但是教师的介入指导不一定是语言上的引导,也可以自己的肢体动作来影响幼儿,调动幼儿的操作兴趣。美工区里王若楠小朋友在玩毛根,她把几根毛根拧在一起,做了许多麻花后就不知道该怎样创意了。我悄悄来到她身边没说什么,只是拿起毛根做了一副眼镜戴在自己的脸上,她看见了连忙模仿我的创意,还来跟我讨论眼睛退怎样与镜框连接。不一会她也做好了眼睛,并戴在了脸上。区域活动,从某中意义上说,是一种幼儿的主体活动,它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主动的特点,区域活动赋予了幼儿极大的自由度,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为幼儿自主习惯和能力养成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但是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产生疑问、发生矛盾时,教师的适时介入,可以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消除疑问。建立有效的师幼互动,使教师成为幼儿活动中观察者、引导者、帮助者。
2、教师是幼儿同伴间相互交流、共同活动的鼓励者。教师应重视为幼儿同伴间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让每个幼儿在探索中自由充分的表达,相互倾听、相互启发。在区域活动前,我经常会让幼儿交流自己的意愿,说说就那天你自己选择了什么区域,想玩什么玩具,会怎样去玩。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以往的经验进行描述,教师既要对幼儿的意愿给予肯定,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幼儿区尝试和探索。此时即是师幼间的互动,也是幼儿与幼儿间的相互学习,对幼儿后续的区域活动给予了帮助和引导,在开展积极的师幼互动的同时,让幼儿之间的互动也生动起来。在幼儿出现认知冲突或不一致意见时,教师不要去压制、协调或统一,而是设法展开它,引发幼儿的讨论,或者把它变成一些可以被检验的假设、可实际进行的比较,让孩子通过讨论、检验、比较来发现“真理”,共同建构知识。音乐区里,几个孩子因为都想当小指挥发生争吵,我连忙介入他们当中,让他们轮流当一次小指挥,结果幼儿自己就发现问题了:王炘泰小朋友不会指挥,他指挥小朋友演奏时配合不到一起,张怡涵小朋友指挥的最好,最后大家一致要求张怡涵小朋友来当指挥,指挥大家进行打击乐演奏。教师的适时介入接入,化解了幼儿的矛盾,也让幼儿通过比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遇到困难时为幼儿提供跨越障碍的策略,鼓励他们坚持做事,要求他们完成自己的工作都是教师支持幼儿活动的表现。 教师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注意倾听和分析,做幼儿的支持者和帮助者。
三、教师指导行为的适宜性,提高区域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关系。
在游戏的分享讨论环节中,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幼儿为客体的讨论的消极模式。可以运用游戏的分享交流为切入点开展师生互动方法,采用多种讨论方式鼓励幼儿对游戏环节提看法、提要求,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向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热烈的互动讨论。通过讨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互动模式,使幼儿健康发展、自主游戏、快乐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