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对比天竺国和今天的印度在领土范围上的区别。
2.运用地图,结合名著描述,描述印度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3. 能够根据名著描述,查阅资料,说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基本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文字、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归纳古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增强从图表上获取地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收集处理信息,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从地理视角学习名著,学生更深入了解《西游记》的丰富内涵,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祖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西游记》这部书的相关知识。
2、学会阅读名著的方法。
3、了解故事情节结构、探讨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一、课堂导入
PPT展示西游记唐僧的图片。
玄奘西行取经一千多年里,故事不断地神话和演绎,最终在吴承恩笔下著成了经典。和故事本身被演绎一样,玄奘取经路途上的众多山川风景、自然类型、国家风情都成了演绎的对象。这些名词在书上被写得天马行空,而在真实世界里,它们也有自己独特的万种风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僧师徒四人经历磨难到达的“西天”——天竺国游览一番。
二、教学过程
(一)原著描述
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名著,在师徒四人去天竺的章节(九十三回——九十九回)中,找到描述有关古印度地理特征的文字,并分组展示共享。
(二)地理知识考证
1.天竺国地理位置与范围:
(1)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根据地图,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意见,并上台展示。
教师补充:天竺是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统称。西游记中师徒取经的天竺具体指的是今天的印度。
(2)对比分析
展示“印度”和“西游路线图”,比较古今印度的差异。
印度面积约33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七。古印度比今天的印度面积小。
2.天竺国地形特征:
原著九十八回中描述了师徒取经之地在灵山,反映了印度的地形有山地。那么印度的地形是怎样的特征?
学生对照印度地形图,分析印度地形特征。并上台展示。
3.宗教文化:
播放86年电影片段《取经归来》。引导学生分析印度的宗教——佛教的基本特点(代表建筑、产生地、信徒、著作、习俗)。
三、课堂小结
玄奘虽然是出于宗教的目的前往印度的,但是和他本人的初衷不同的是,后代的学者最感兴趣的还是他的旅行。在19年中,他行程5万里,游历了110个国家,特别回国后,应唐太宗要求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记录,最后经玄奘亲手校订的一部伟大著作《大唐西域记》,是这位旅行家对世界探险史的重要贡献。这部著作共12卷,10万多字,真实地记述了玄奘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和传闻得知的28个以上的城邦、地区的地理位置、山脉河流、地形气候、交通城市、风土习俗、物产资源、民族历史、宗教文化等情况。书中涉及的地域,从我国新疆西抵伊朗和地中海东岸,南抵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北面包括现在的中亚细亚南部的阿富汗东北部,东到今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一带。由于文笔严谨,准确朴实,这部著作问世后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被译成多种文字,至今仍是研究中亚、南亚和中西交通史重要的文献。所以,从地理视角看,西游记也是一部记录地域分异的国家地理宝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