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课让我有一个很大的感觉,就是很难。不是说很难学,而是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已经渐渐的开始有抽象思维的要求了。比如在: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的第2课时<数一数>的试一试,第4课时<有多少个字>(估计)这两节都是有意培养学生数感的,而学生的数感又不是很好,建立起来很困难。
在阅读曹培英老师《跨越断层,走出误区》这本书中提到:1.数感是“数”出来的。在我们刚讲过的<有多少个字>这节课是估一估的学习,主要是对千以内的估计,在这节课中我们会发现孩子会出现2个极端现象:一是不管不顾随便估计,二是不管不顾只顾数,他们的估都是觉得越精确越好,最好是数出来的,而此时,他就忽视了估计的意义了。当然,也有部分孩子估计的很准确,有的会根据直观进行大致估计,这都建立在他对数有一定的感知的基础上。其实估一估就是告诉我们,估计要有一个基准量,就像量杯一样,一杯的量是这么多,那两杯呢?三杯呢?是让学生建立起数感的一个很好地通道或是桥梁。2.数感是“看出来的”,在我们学习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的第2课时<数一数>的时候我们在书上看到了几何直观的教具来展示个、十、百、千,学生能很快的看出谁大谁小,能判断出来由这样的教具组成的数是多少,但是我们会发现,当十个一千组成一万的时候,孩子闷得感觉只有惊叹,感觉上一万很大,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感觉吧。一万及以上的数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与借助几何直观都是有效的。
在这本书中一共有六条培养数感的方法,除了我刚提到的两条还有:1.数感是“读”出来的;2.数感是推出来的;3.数感是算出来的;4数感是估出来的。慢慢发现每一条对于学生来说都应该是逐步渗透的过程,没有特定阶段学生应该用哪种方法进行数感的培养的规定,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学习,让学生的成长,数学思维培养于始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