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课活动是学校教研的一种方式,旨在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提高。在此活动中听课者应抱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心态,以研究学习的角色来听课,想必从中多少都能看到被听课者的好,体悟到自己的需要,如果能从某种角度下思考,从中也会发现听课者有待提高或局限的地方。
听课不仅在听,还在评,更在思考。我们学校每周的课例研究是雷打不动的一道亮丽风景,大家在一起学习、研讨、进步。今天我走进了一年级崔老师的课堂,她讲授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7单元《找规律》。
本节课崔老师通过游戏(上、下、左、右拍手)激趣、导入新课引出课堂主视图---学习新知、初识规律(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的排列规律)---动手操作、摆规律---补充排列、巩固规律—创造排列、理解规律---欣赏规律、感受美---实践作业、拓展规律。总体来说整节课有不少的亮点值得学、借鉴: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鉴于一年级孩子年龄小,缺少生活与学习经验,但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崔老师正是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以游戏开课,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譬如课前拍手游戏;譬如汉堡、冰激凌组合;譬如设计美丽的手链送给妈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例如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铺地板、美丽图案、白天黑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等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二、重视理念、参与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教学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在本节课中崔老师还是很注意这点的,首先通过上下左右有规律的拍手游戏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观察课本主视图探究里面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的排列特点,认识规律;随之学生利用手中的不同颜色的图片摆出一组有规律图案,接着补充(做动作)排列、找规律,进而创造规律;最后欣赏生活中规律美,设计美丽的项链送给妈妈。整节课学生在猜一猜、说一说、做一做中体会感悟规律这一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三、及时评价、方法多样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许多好学生是教师评价的结果。教师应该更多地激励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崔老师的课中我发现有语言肯定,有小贴画的奖励,还有老师的肢体言语赞美例如竖大拇指点赞、拥抱孩子予鼓励、和孩子握手肯定……。
教法定法,贵在得法。对于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时我也有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然而我感觉崔老师这节课一直在牵制着学生,例如主视图出现后只是让学生观察有什么,接着依次出示彩旗(揭示规律)、小花、灯笼、小朋友找出其中的规律。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也全程参与其中但都是在跟着老师走进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此环节改为师生一起探究彩旗的排列特点后,让学生再次观察主视图看看小花、灯笼、小朋友是怎样排列,有什么特点进而揭示规律这一概念可能学生对“一组”、“重复”理解的会好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学习的过程,其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能随意性太大,不然学生就不知道干什么,要有一定针对性对学生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即问题就是架起学生学习的桥梁,然而崔老师在本节课中有些问题设计的随意性有点大针对性不强,例如出示彩旗后学生说了说彩旗是怎么排列之后就问“你能不能把这组小旗给分分组那?”这时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认为黄旗一组,红旗一组,很少有孩子认为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为一组的,如果这个问题换成这样“观察这组小旗排列的特点,你能将它们两个两个的分组吗?”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清规律,不要担心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而是一步一步的引导规范孩子语言即可。
教学环节略做调整。动手操作、摆规律---补充排列、巩固规律这两个环节前后调整下,另外在创造排列、理解规律之后加让入学生举例说说他们生活见到的美丽的规律,进而欣赏生活中规律的美,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丽的规律,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并处处留心,你就会在生活知识的海洋畅游、自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