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门豹》课尾的精彩
??案例
??师: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A:课文第十自然段写“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我觉得“站满”一词用在这里不够准确。
??师:你能说说不够准确的理由吗?
??生A:因为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而这里又写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师面向其他学生)同学们,你们有和他一样看法的吗?
??生:我也认为“站满”一词用得不够准确,因为课文第六自然段写“有女孩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这天漳河边上不可能站满了老百姓。
??生:还有,课文第八自然段写到邺“年年闹旱灾”,既然这样,邺人口就不会多,这与课文中的“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也不符。
??师:是啊,邺既有天灾,又有人祸,人口怎么可能多呢?文章这样写,是否前后矛盾呢?同学们敢于向教材挑战,精神可佳!现在,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会儿他们便陆陆续续地举起了小手)
??师:你们有新的发现吗?
??生:老师,我们认为“站满”一词用在这里是准确的。这一定是巫婆和官绅怕西门大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来治他们的罪,就暗地里去把逃到外地的老百姓都给“请”了回来。
??生:我认为,这是逃往外地的老百姓听说西门大人来了,他们都想知道西门大人是不是来拯救他们的青天父母官,所以都赶回来看个究竟。
??生A:这里的老百姓应该是西门大人派人叫来的。因为西门豹想通过“河伯娶媳妇”这件事,让老百姓知道漳河里根本没有河伯,巫婆和官绅这样做是在骗钱害人,从而教育老百姓不要相信迷信。如果不是这样,以后他就无法发动老百姓去开凿渠道、兴修水利,也无法改变邺“天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
??师:怎么,你也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了?
??生A(挠挠后脑勺,有点不好意思):刚才听了几位同学的发言,我觉得很有道理,再联系上下文内容想了想,我觉得我开始讲得没有道理,所以改变看法了。
??师:你进步很快,能根据大家的发言再练习上下文内容来思考问题,真令老师佩服!
??(此时,又有两生举手,师示意一生起来发言)
??生B:我也认为“站满”一词用得很准确,不过我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
??师:那很好啊!你能具体地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吗?
??生B:课文前面写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指邺范围大而居住的人口少,课文后面写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是指“河伯娶媳妇”这天,当地所有老百姓都来了,他们集中在河岸这样一个范围很小的地方,人就显得很多很多,所以用了“站满”一词。
??师(竖起了大拇指):太好了!你的思路很开阔,能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认真思考,并作出科学的分析。(转身问另一名举手的学生)你是不是也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C :我从“站满”一词看出当地老百姓的愚昧和迷信。
??师:哦,你为什么这样说?
??生C:因为这次河伯的婚礼和往年不同,有西门大人参加,这样隆重的场面怎能错过,远远近近的老百姓都会赶来凑热闹,所以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地老百姓因为长期受巫婆和官绅的蒙骗,变得愚昧而迷信,对他们的话深信不疑,认为漳河里真的有河伯。
??师:同学们,“知识的海洋没有彼岸,智慧的山脉没有顶峰”,今后,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像今天这样,积极地开动脑筋,分析种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去探索,去发现,这样,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掌握在你们的手中!
??(此时,铃声、掌声交汇在一起,教室里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思考: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舞台。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教师以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及时地捕捉这个课堂动态教学资源,在充分肯定学生挑战教材勇气的同时,把问题抛给学生,利用对话的策略促使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体验,去交流,结果学生从不同侧面深入体会到文中用词的准确,就连原来质疑的学生也改变了当初的看法。当学生从“站满”一词体会到当地百姓愚昧与迷信时,教师带头为了这个了不起的新发现而鼓掌,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尝到了阅读发现的快乐。
??这节课给了我们很深的启迪:新的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真正课堂的主人应该是学生。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教师要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以上例的教学,在教师的适当调控中,教学会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师生的智慧将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得到尽情展现,课堂也就在学生的这种不断创新、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中变得鲜活与灵动,就会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未曾预约的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