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科学是一门集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等于一体的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认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此,以小学科学课程为例,从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亲近自然教学等方面具体分析怎样开展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学。
科学核心素养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包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知道科学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影响的了解程度。在当今知识大爆发的时代,提升人们的科学素养是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目标。而提升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是开展科学课教学,将科学核心素养和学科教学密切结合,实现对小学科学的创新教学。
一、上好实验课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仔细研读小学科学教材,结合学生的小学科学学习情况安排好每一个实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学习科学知识。小学科学教学需要教师注重对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培养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加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在提升学生对科学研究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的学习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同等材质物体,体积或者质量发生变化时,其沉浮状态本身不会发生变化。在教学之前,教师为学生准备好实验器材,包括水槽一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个。利用这些材料开展两个小组实验。首先,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在向学生提问物体是沉还是浮之后,教师抓住学生的错误认识作为认知冲突起点,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将砖块和木块分别放到水中,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在水中的沉浮变化。在实验中需要对物体放置操作要求进行明确的规定。之后,将塑料块放到水中,观察塑料块沉浮,发现是浮动状态。其次,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师从袋子中拿出小石块、萝卜、橡皮、回形针,以小石块为例按照教材完成“预测”操作,并做好实验操作记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析预测和实验结果相比是否存在出入,表现在哪里,思考出入和物体沉浮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了实验探究,通过思考和动手操作加强了对实验结论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学习也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实验流动中无形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合作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开展情境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也日益丰富,小学科学教学课程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多媒体课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降低一些课程开展的难度和局限,同时拉近学生实际生活和小学科学课程之间的距离。比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对一些现象和知识无法亲身感受到,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凤仙花的生长过程进行展示,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这些科学信息,给学生的科学学习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提升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在大自然中开展科学教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会自主地观察自己身边的科学现象,进而把握一些科学规律,增强自己的认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很少去亲身观察大自然的一些现象,为此,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还需要组织学生多到大自然中去了解一些科学现象,增强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实现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以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作为案例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更多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既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启蒙课程,对实现小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科学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科学知识获取方式,实现对科学教材的灵活应用,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学习的乐趣和魅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打造高效的科学课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