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寒假读书心得 《班主任智慧200则》读后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15 18:0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寒假中,我翻阅了三门峡市一高特级教师高宏群老师的《班主任智慧200则》,颇有收获,小结如下。

一、总结到位,智慧生成。

    打开书的目录,就觉得引人入胜。作为一个班主任,尤其是年轻班主任,或者说一个年轻的准备做班主任的教师,看到书名及目录,就一定会迫不及待地阅读,希望能从中找到班级管理的金钥匙。整本书由五个部分构成,分别是" 班级管理篇 "、"班级文化篇"、"爱生育人篇"、"自我升华篇"、"指导学生篇",基本涵盖了班级建设的各个方面。再看每个部分的具体目录,也极具吸引力。如"班级管理篇"中的班级管理的"三重境界"、"八字方针"、"十二字诀"、"刺猬法则"等;  再如"班级文化篇"中的"排座位的艺术"、"五字班风"、"请假条的妙用"、"烦恼回收站"等;  又如"爱生育人篇"中的" 怎样把铁炼成钢"、"与学生谈话的技巧"、"班主任的花语秘诀"等;  又如" 自我升华篇"中的班主任的"发怒艺术"、"用眼艺术"、"工作六力"、"别样家访"等; 又如" 指导学生篇" 中的" 从小学到初中的软着陆"、"指导学生背书的四有四要"、"扮演备考专家"等。

    以上所举,只是200则中的几则而已,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可以说,只有资深而优秀的班主任才能对班级建设有如此全面而具体的智慧解读。

二、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深厚的文字功底,使高老师概括的每一则教育智慧都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非常便于读者理解、记忆并运用。如上面所提到的"班级管理的三重境界"一则的具体内容是: 人治——大小事务必躬亲;  法治一一班级管理靠班规; 仁治——创设班级好氛围。再如"班级日常管理五字诀"一则的具体内容是: 以"严"为起点,以"细"为基础,以"勤"为保障,以"放"为动力,以"抓"为关键。又如"班主任的智慧来源"一则的具体内容是: 听——广泛听取他人意见,读——多读教育图书报刊,写——动笔反思管理经验,做——积极参加班级实践。



三、内涵丰富,引人深思。

    书中的每一则都形式短小、语言凝炼,内容也通俗易懂,但是仔细读来却又觉得内涵丰富,引人深思。例如" 镜子•梯子•靶子"一则的具体解读是: "镜子"让学生了解现在的自己,"靶子"让学生明确未来的自己,而"梯子"则是架在这二者之间的通道。仔细解读,这里所说的"镜子、梯子、靶子"其实指的是老师教育学生的介入方式,也就是及时地鼓励或批评评价学生,真诚地扶持和引导帮助学生,努力地发展与成长影响学生。 又如"要反思,更要正思"一则中提到: "正思"相对于"反思"而言,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深思之后,觉得很有道理。平时,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我们更爱提倡"反思"。反思教学过程,反思学习环节,在反思过程中发现问题,针对性提高,这当然没错。但是,在反思过程中却难以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这里提到魏书生老师对教师每节课教案的要求是写: 我成功、我快乐在何处? 这使我想起曾经听过的魏老师的一场报告,他让学生写文章,题目大概是" 学习语文好处(快乐)多",要求学生写出至少二十个学习语文的好处(或快乐)。学生搜索枯肠地写,却终于觉得学习语文竟然真地有那么多好处和快乐。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正思"吧! "正思"更有利于教师或学生找到幸福感和自信心。

四、形式新颖,实践成书。

    因为近期接触到著书立说的培训,身边也不乏优秀的同行出版新著,所以对书的内容、形式、选题角度都略有关注。所以当翻过目录,看到正文真容时,眼前不由一亮,心中为之点赞。因为本书每则内容的组成形式非常新颖。每则内容都由三部分组成: 凝炼概括的题目、 核心要义的精解、具体内容的诠释。这样的设计,既能让读者浏览目录便知全貌,也能让读者再读要义领悟内涵,最后细读诠释深入思考。这样由略到详,由概括到具体,有点像新闻稿的结构: 标题知大略,导语明要素,主体详叙述。 整本书结构清晰,内容明朗,不需繁琐的过渡,没有多余的语言,都是一线教育实践的智慧凝结,实在又实用,读起来轻松而又高效,心中颇受启发。

  好书不厌百遍读,希望能在阅读中有更多的领悟和收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21: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