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期末试卷检测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3 17:12: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方法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又是“各显神通”,《品德与社会》也是一门融思想性、生活性、社会性于一体的学科,涉及到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林林总总,知识点也分布到了方方面面。本次试卷从“精彩补缺”“对号入座”“认真连线”“判断正误,并修改”“社会实践”“探索发现”几大板块对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检测。题量较大,覆盖面广,题型丰富,难易适度,是能较为全面地检查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情况的一份试卷。本次试卷命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适度增加了探索性、研究性、开放性试题等比例,客观、全面地考查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了更好地促进我所代班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健康发展,特对本次试卷作出以下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试题满分为100分,分“精彩补缺”“对号入座”“认真连线”“判断正误,并修改”“社会实践”“探索发现”几大板块。总体来看,这套试题题型承袭了以往试卷题型又有所创新,题量适中,题型全面,但“认真连线”“判断正误,并修改”“探索发现”有一定难度。试题既侧重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注重了能力的考查,特别是注重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独特见解和感受,靠死记硬背来得分的试题不多,主观性试题比例明显增加,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全面贯彻落实了新的课改理念。

二、试题分析
本次试卷依据标准,尊重教材,突出重点,灵活创新的思路设题,具有较强的检测功能和教学指导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这方面谈谈试题的特点:

1.重积累。从试卷来看,出题的教师非常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知识点考查得细,考查的面广而深。试题既有判断是非并修正的能力的考察,也有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期开放后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等多方位考查学生的积累能力。

2.重思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虽说千个师傅千个法,但品德与社会教学都有一定的共法。此次试卷非常重视思想教育,这就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统一法宝。不仅重视明礼、爱国、有爱心、责任心,还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通过试卷不难看出,出题的教师希望通过试卷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要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3.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本试卷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性质,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对号入座”“认真连线”“判断正误,并修改”“探索发现”考察的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从多角度、多侧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既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又对拓宽教学范围起到了导向的作用。这些题不单是对知识、能力的考查,还突显了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真正落实了素质教育。这些题命题灵活、新颖,有一定的梯度,虽然学生想取得好的成绩有一定的难度,但也可以从中让学生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进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更多地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时也让提醒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都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

三、成绩分析

考试成绩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但能检验和评定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而且通过对考试结果的详细分析,能反映教学质量和各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用的信息。从我所代三个班学生的卷面来看,做得最好的是“精彩补缺”“对号入座”“社会实践”“探索发现”,这得益于平时比较扎实的知识点的教学,失分最多的中“认真连线”,尤其是“判断正误,并修改”很多学生没有认真读题,只判断了对错,而没有进行修改。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从六年级整体成绩来看,我所代班级学生对教材知识掌握得还是不够牢固,不够过关。

2.从部分试题来看,失分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背诵与积累,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做题,进而更好地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由于教学时间有限,而教材容量又大,所以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每个班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上懒散成性,不时不预习新课,不查阅资料,对家庭作业做不做无所谓,课外时间更是少有学生主动去复习巩固知识,这也是导致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五、努力方向

针对以上情况的分析与探究,我在今后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从以下几这方面着眼: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之前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知识。

2.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记牢,字写会,容易混淆的知识归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变学生懒散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平时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考试时认真审题、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使其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3.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 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当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

要由单纯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学习的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真正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4.“双基”与能力的培养。 本来“双基”与能力之间是辩证的统一体,由于“万变不离其宗”的旧观念作怪,往往注重了双基,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而导致了学生不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后的教学要时刻注意“双基”与能力并重。

以上是我对此次《品德与社会》试卷的分析。本次学生考试成绩在年级排名上很不理想,我作为教师,自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一次经验教训,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引以为鉴。但是,说实话,本学期我的每一天工作,上的每一节课,我都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去做了,去努力了,我无愧于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12 21: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