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明与野蛮》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1 10:2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摘要:通过阅读《文明与野蛮》,本人先从对此书的一些看法,从中学到的一些思想以及对于文明,野蛮的看法,并结合当下一些社会现况,探讨文明的发展以及带来的野蛮。



关键词:文明 野蛮  文明人 动物园  IS   

  

   文明与野蛮的界限是模糊的,我们至今也不能底气十足地说“我们是文明人”。留一些身为人类才会有的谦卑去面对这个世界,这才是明智的文明之道。

  从中亚土人一分钟捉89个虱子说到法国国王坐在马桶上见客;从马赛伊人拿太太敬客说到巴黎医院里活人和死人睡一床;从日本的男女同浴说到欧洲男性曾佩戴扑满面粉的假发满街跑……这本东拉西扯,充满新奇逸趣,看起来很象“八卦大全”的书,出自曾著有《国家之起源》、《文化与民族学》等大部头正经专著的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路威之手。这是本科普著作,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得很好。
  因有丰厚的人类学知识打底,和发人深省的观点作“眼”,这本书又并非一些新奇典故的简单罗从中亚土人一分钟捉89个虱子说到法国国王坐在马桶上见客;从马赛伊人拿太太敬客说到巴黎医院里活人和死人睡一床;从日本的男女同浴说到欧洲男性曾佩戴扑满面粉的假发满街跑……这本东拉西扯,充满新奇逸趣,看起来很象“八卦大全”的书,出自曾著有列,对于内行人士,它也可以提供很多领域内的信息。
  当然对于普通读者,即使有意要获得一些稀奇古怪、可以大开眼界的知识,如何保证能够兴致盎然读下去,而不被长篇大论的举证所催眠或被奇怪的学术用语吓得逃之夭夭,是他们更需要的。这一点,路威做得的确善解人意。
  “倘若你看见谁向人吐唾沫,你一定以为他不高兴那个人。”学生们睁着好奇的眼睛走入讲堂,遇到了一位风趣而不修边幅的讲师。他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时而旁征博引,时而大肆抨击,时而又突然停下来,扬起半边眉毛意味深长地盯着你,等待你的认同或反驳。当你还在被琢磨卡米拉是否能获得威尔士王妃称号,他已经话题一转,讲起特洛白里安群岛少女们的性早熟了。
躯体和灵魂,语言和音乐,火的取得和道德……面对人类科学中此丰富多样的对象,思考其本性和历史是多么艰巨的任务。通过万花筒般的现象,路威着力于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尤其是所谓文明的真实历史:文明与野蛮并无明确分野,进步并无所谓必然,守旧才是人类本性,现代人引以为傲的文明,其实是件东拼西凑的百衲衣。
  破除“文明人”尤其是白种人的自大,抨击文化上的自我中心论。这样的内审与反省难能可贵,尤其是在此书问世的上世纪初期。英文原书名为“我们文明吗?”(《Are We Civilized?---Human Culture In Perspective》),译者吕叔湘担心译本沿用这个书名,会引起某些读者阿Q式的反应:“原来你们也不过如此,还是我们炎黄子孙比你高明!”,故将书名改为《文明与野蛮》。距吕叔湘译成此书的1932年,时间已过去了七十余年,书中观点仍不乏新意。
  值得一提的是全书行文中优雅与微妙的讽刺,颇有些英伦随笔大师兰姆之风,这也得力于吕叔湘深厚的的翻译功力。总体来说,这是本有益且有趣的休闲书,适合阳光温暖的悠闲下午或某次短程旅途。

  当然,阅读的时候你最好也不要真的过于无所用心,那么,它的真正好处与作者的一番苦心就无法体味到了。每个章节一个话题,挺概览的。提醒我们不要自大,不要自大,不要自大。

  第一章讲文化。他说:“要追究明白某种思想或风俗是天性呢还是习惯,只有一个办法:经验。所谓经验,并不单单指我们一城一州或一国的经验,也不单单是整个西方文明的经验,要行遍天下,到处考察过了,这才当得经验二字。”
我觉得作者通过这本书自证了……面对这样的作者,我们自然感到自身的渺小,又怎么可以自大呢?

  第二章说是回顾。概括了文明发展的要素:人口基数大作为保障,分工的机制,跨文明的交流,以及运气等等。
另外,作者站在时间线之外,说明了其实我们现在的“文明”在整个人类史上只是极短的一段时间而已:“人类自有生命依赖,十之分八九的日子只是胡乱过了,东跑到西,西跑到东,拿着石、骨、贝、木做器具,打些野兽,掘些芋薯度命。人类的进步可以比作一个老大的生徒,大半生消磨在幼稚园里面,然后雷奔电掣似的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
  这让我想起比尔布莱森的那段有名的话:“请你想象一下,把地球的45亿年历史压缩成普通的一天。那么,生命起始很早,出现第一批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大约是在上午4点钟,但在此后的16个小时里没有取得多大进展。直到晚上差不多8点30分,这一天已经过去六分之五的时候,地球才向宇宙拿出点成绩,但也不过是一层静不下来的微生物。然后,终于出现了第一批海生植物。20分钟以后,又出现了第一批水母以及雷金纳德.斯普里格最先在澳大利亚看到的那个神秘的埃迪亚卡拉动物群。晚上9点4分,三叶虫登场了,几乎紧接着出场的是布尔吉斯页岩那些形状美观的动物。快到10点钟的时候,植物开始出现在大地上。过不多久,在这一天还剩下不足两个小时的时候,第一批陆生动物接着出现了。由于10分钟左右的好天气,到了10点24分,地球上已经覆盖着石炭纪的大森林,它们的残留物变成了我们的煤。第一批有翼的昆虫亮了相。晚上11点刚过,恐龙迈着缓慢的脚步登上了舞台,支配世界达三刻钟左右。午夜前20分钟,它们消失了,哺乳动物的时代开始了。人类在午夜前1分17秒出现。按照这个比例,我们全部有记录的历史不过几秒钟长,一个人的一生仅仅是刹那功夫。”两者放在一起看,更加意识到人类的微不足道了。
  接着我喜欢第八章,讲畜牧和农艺。
  他说畜养动物,一开始“并不是为的图利,却是由于一种非经济的、可是一样有人间味的理由——他爱把它们带在身旁做伴侣或是供娱乐”;“再加上游戏之动机,豢养禽兽之欲望便和任何常态的人间欲望一样强盛”;功利地豢养动物其实是很久以后人类突然开窍的结果。
  第九章讲居室的时候,讲到中世纪欧洲人在街上养猪的情形,各种国王和猪宣战。字里行间透露黑色幽默,讽刺着:其实中世纪的欧洲在城市建设方面并没有比罗马时期好。

  第十章讲到服装。原来以为衣服的起源一定是为了遮羞,但其实远不是这么回事。
  衣服有时为实用而发明;但“要说是起于羞耻,大概可以说是从来没有过那么一回事。人类并没有掩盖性器官的本能。”因为以前的人们认为:上帝造的东西,人类不用害羞。但也并不是说完全没有怕羞的观念,只是说怕羞的观念在早期并非围绕性器官展开。
  衣服起源可能的另一些动机是爱美的欲望,彰显社会地位。文身,刺疤,割势皮,以及其他毁伤肢体的方法,都可以有表示社会地位的作用。说道这里,就让我想起那个《天地玄黄》的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原始部落的人的装束。
  第十四章,讲家族,我对里面“婚姻”影响深刻。
  第一次那么觉得“婚姻是一种契约”,婚姻自古以来拥有很多“财产”属性,比如聘礼相关的习俗、在有些地方甚至配偶是可以继承的、破坏契约时的一些补偿、惩罚方式……作者还举了富兰克林娶妻的故事,讲得趣意横生。而以前的“一夫多妻”,也和我们一般认为的很不一样,没有那么不和谐(因为妻子们很可能本来就是姊妹),也没有那么“随心所欲”(因为要养活很多妻子是很难的)。
  译者在最后写了一篇《重印后记》,里面提到这本书原来的书名是《我们文明吗?》,但被他改成了《文明与野蛮》,他当时的担心是:“我们文明吗?”是作者站在白种人的立场作自我批评,可是我怕如果译本沿用这个书名,很容易引起某些读者的阿 Q 式反应:“原来你们也不过如此,还是我们炎黄子孙比你高明!”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首先脑海中联系到了古时那群写诗忧国忧民的文人,其次是被拉回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不过五十年以后的我们大概也没有好多少。不要自大,不要自大,不要自大。要真的过于无所用心,那么,它的真正好处与作者的一番苦心就无法体味到了。

  我想看过这本书的人,无论正想反想,都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它,那就是有趣。一般而言,大家说起人类的历史——虽然走了不少弯路,发生了不少战争——但总还是以辉煌的正面为主。古代,我们的想象里也是知书达理的古人们过着虽然艰苦,但是温和的日子。我们在电视里看古罗马、英格兰这样的地方,会觉得它们虽然没有电,但也不会落后到哪里去。而且正因为没有电,没有工业化,所以住在里面的人应该态度更平和,生活更缓慢。理所当然,人类聚集的地方,哪里都应该是有其闪亮的地方。但我竟然就没想到,原来香水的发明是因为当时巴黎人民实在受不了么人洗澡,到处都是随地大小便的恶臭。什么天冷就能发明出衣服、想治病就会发展医学、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自恋的傻想头。
    许久以来,我们一直觉得,人类文明是慢慢在往前爬的,而且似乎理所当然悠然前进。我们已经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了。但这本书说,其实啊,几百年前,我们还无知的和什么一样,只能求神拜佛看运气地过着糊里糊涂的一辈子。但有的时候呢,那些我们觉得应该野蛮的民族或者时代却灵光一现,有着让人赞叹的生活方式和处事之道。就这样我们进进退退,兜兜转转……在自以为聪明的时候做着很难堪的傻事,却也仍然跌跌撞撞地,永不停止地寻找作为人类独有的道路。

   小时候,喜欢去动物园,因为可以见到很多可爱的动物。如今,我却觉得动物园是个可拍、残忍的地方。通常全家去参观动物园时,带有较多的情感成分,不像去逛集市一样。大人带小孩去动物园,以便让他们认识一下他们所拥有的动物“复制品”的原版,同时也可能希望借此重新发觉自己从小就熟悉的复制动物世界中的某些天真情节。

  可是,动物园只能让我们失望。我们在动物园看到的动物,出乎意料的迟缓,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动物,因为它们承袭了一种完全属于人类的态度——漠不关心。在这里,没有谁可以捕捉住动物的眼神。顶多,动物的凝视经过你面前闪了一下而已。“它们只侧视。它们盲目地望向他方。它们只是在机械式的扫描。”(出自约翰伯格《看》)动物园作为动物或者自然的纪念碑,即使它建设地再好,也改变不了人与动物关系的边缘化。这到底是文明带来的野蛮。

  在电影院里,孩子的哭声、朋友的交谈声也是一种“野蛮”。我本想安安静静地去欣赏艺术,却被拥有共同权利的消费者所影响,也许这是他们行使权力的形式,但不“文明”。巴黎恐袭案是一次新的“9·11”事件,引发了众多讨论与关注。这又是一次什么性质的事件?许多人都说,这是“文明与野蛮”的冲突。这毫无问题,IS的行径当然是极端野蛮的、反人类的暴行,但这是对现象的描述而不是解释。需要解释的是:IS的野蛮是从哪里来的?有人说,那帮人天生就是愚昧和凶残的暴徒,但这种依据“低劣人性”的所谓“解释”是一种粗鄙的种族主义观点,不仅政治上不正确,在认知上也是错误的,因为暴徒从来不是天生的,都是特定环境下“长出来”的。于是有人解释说,他们被“洗脑”了。这固然不错,IS有一套特定的意识形态,但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这种洗脑为什么会成功?它的意识形态为什么对特定的人群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我们知道,许多参与IS的“圣战者”是欧洲的第二代或第三代移民,甚至还有西方本地的白人,他们都经历了欧洲文明社会的洗礼,为什么还被这样一种野蛮的意识形态所吸引?仅仅说这是野蛮对文明的攻击,并没有真正回答我们的问题。

  可以发现,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获奖照片大都是关于战争、暴力以及边缘群体。一张张关于战争、尸体、饱含悲痛的照片……所谓的“有知识的人”、“文明人”,认为只有与现实生活极端强烈的反差才能从心底里打动他们,这才是好作品。我认为这种照片太残忍,对残忍的追求,也是一种贪婪。同时,照片的刊登没有征求我们观看者的同意,感觉自己的视觉被这种霸权统治了。而现代社会的商业运作,正在不断生产人类的贪婪,在说“我们需要更色情、更贫穷、更暴力的照片”。

  另外,社会上也充斥着一种“出版繁荣”的景象。创作的人比观看的人还要多,谁都可以写书、拍电影、拍电视剧。我们假设,更多的人都去搞创作,那么达到一个界限会不会无人观看?当达到无人观看的时候,谁又会去创作?再到无人创作的时候,这个文化社会又会变成什么模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21: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