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现在越来越发现一个问题,自己不会上所谓的公开课了,远远达不到公开课的要求。第一,把握不好时间,总是超时。我在备课时虽然预设了很多情况,但,一进入课堂,总有我考虑不到的问题发生。不是自己引导时学生没有跟自己的思路挂上钩,就是学生的回答总是不是很完美,我再引导,学生再回答,这样一来二去就多花费了时间。第二,学生在学习中会提出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时间很不好把握,甚至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个大问题。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显得不够精彩。所以,在备课时我总是翻遍百度,把自己能想到的问题都找一遍答案。
看到别人的公开课,整堂课的容量极大,一节课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整合,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就不假思索地回答,而且回答得直指目标,语言表述清楚正确。课堂上听、说、读、写、画,甚至还有演,各种表现形式,声、光、电各种辅助形式,热热闹闹,从而学生跟着教师的备课思维顺顺利利上完的一节课。这样的公开课,我只能说:“臣妾做不到啊!”
前几天我讲了一节课,不是公开课的公开课——学校语文老师都去听了,也算公开上课了。但是,我就是上了一节普通课。课前我也很认真地备了课。因为正好讲到《长相思》,我也没有挑课,就直接讲了这一首词。内容很好理解,我就想简单地让孩子们了解诗人、熟读词句、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词意、体会作者感情。初时就是这么设计的。但,当我真正地备起课,却发现这区区一首词,我要备的相关知识很多很多。词牌、词名、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楞伽山人、侧帽……
导入,我用了前两首诗,在复习的基础上奠定感情基调。然后让孩子们根据上午总结的古诗词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首词。第一步,了解诗人。在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预习介绍纳兰性德时,全班一片寂然,没有一个人知道纳兰性德!还好我有预设,自己介绍了纳兰性德。第二步,熟读古诗词。这个任务很好完成,开学那几天没正式上课,都在背古诗,这首词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背了。重要的是朗读指导,因为还没有理解体会作者感情,现在这个阶段还无法达到感情朗读,所以,我把重点放在节奏上。可是,在读时仍然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不分上下阕,中间没停顿,我又适时补充了分阕的知识。接着是让孩子们自己理解词句的意思。
上阕很顺利,在学习下阕时,连续有两个孩子都理解得有偏差,但我并没有直接说她们错了,自己把下阕意思告诉孩子们,而是继续提问,结果第三个孩子说对了,我问前边两个回答错的孩子:“你觉得谁的解释更合适?”两个女生都说第三个男生的更合适。我顺势引导:“认真倾听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你就是这样学习的,很好!”
接着,我们又分阕体会作者感情,整节课虽然不是严格意义的很顺溜,但是我们就是在学习活动中让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出现了问题自己解决,可能在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在参与中获得的知识会更牢固。
很遗憾,40分钟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没有把三首古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也没有课外拓展,但是,我觉得,课堂是学堂,应该让孩子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而不是我们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一步一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所以如果教学设计过于严密,好像一部经过编排的、有着固定剧情的戏剧,让学生完全跟随着老师的思路走,以老师的问题为问题,以老师的答案为答案,这就谈不上“以学生发展为本”。
我们的课堂应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课堂学习中不断生成。
我们备课要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会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
总之,要少一些教师固定不变的设计,多一些学生自主的活动,让语文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成为会呼吸的“百度”,目标很远大,我们需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