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会随笔 路在脚下 路在心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21 06:2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聆听樊登读书会《僧侣和哲学家》有感

《僧侣和哲学家》这本书,我早已下载,但却一直没勇气听。不管是“僧侣”还是“哲学家”,这两个身份似乎都离自己有点远。可当今日打开APP时,不知怎么就跳转到这本书上来了,所以就决定听一听。

听后才知道,原来这本书的两位作者竟是一对父子,父亲是哲学家,儿子是僧侣。父亲:让-弗朗索瓦•何维勒(Jean-Francois Revel)法兰西学院院士,1924年生,哲学教授、政治评论家,所著政治评论在西方世界皆引起很大反响,曾任法国新闻周刊《快报》总编辑,现居巴黎。儿子:马修•理查德,佛教僧侣。生于1946年,曾为巴黎巴斯特学院分子生物博士。1972年移居印度,向佛教大师们学习,二十多年来过着佛教僧侣的生活。出家前曾写过一本鸟类迁移的著作,出家后的作品有《顿悟之旅》。至今一直从事藏文经文的翻译,现居尼泊尔谢城寺。这本书是马修投身佛教20年后,他们父子间的一段对话。

这是一场全法国关注的对话,在这段对话中,哲学家表达了对佛教的好奇和质疑,僧侣认真地作答。可以说,这本书浓缩了几乎所有来自各个角度的对佛教的质疑。美好的是,马修在经过20年修炼之后,都给出了令人欣慰的答案。最终,我们能够看到哲学家语气的变化,也看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相互理解。

哲学家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想知道你什么时候做的这个决定?僧侣回答:我还在念大学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介绍喜马拉雅的修行者的纪录片,感到非常震撼。我觉得“如果有人有办法达到完美的境界,就一定是这个样子”。 …… 因为你和母亲的关系,我认识很多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诗人、科学家……可是他们虽然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是天才,但这些知识和才华并不能让他们成为好的人。一位伟大的诗人可能是一个混蛋,一位科学家可能对自己不满,一位艺术家可能自恋和骄傲。我总觉得缺少了什么感觉。反而那些西藏大师让我看到一种非常不同的感觉,他们的生活方式似乎就反映了他们所教导的一切。于是我决心去找他们。

哲学家:你最初的动机是不是要逃避痛苦?僧侣:痛苦是无知的结果,所以必须要被驱除的是无知。而最根本的无知是相信自身真正存在,相信现象界的实在性。……佛法让你要清晰地认出“自我”没有实质的存在,这才是你所有问题的根源。放下对自我的信念,就可以让这内在的和平自然流露。

哲学家:佛教是一个宗教还是一套哲学?僧侣:丹增仁波切经常被问这个问题,他通常以玩笑的方式回答:“可怜的佛教!宗教家说它是一种无神论的哲学,一种心灵的科学;哲学家说他是一种宗教——佛教似乎没有自处之地。也许正因为如此,佛教有了一种优势,可以在宗教和哲学之间搭起桥梁。”

哲学家:佛教的真正核心是什么?僧侣: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定义佛教,就是首先把它视为一条道路。这个道路的目标就是要达成我们所谓的“完美”:究竟知识、证悟,这就是佛的境界。

哲学家:什么才是佛教的慈悲?僧侣:我们今天的教育几乎不再讨论如何使人变得更好,现在的教育越来越世俗,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知性以及累积知识。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建设,也可以用来毁灭。有人甚至说爱和慈悲完全属于宗教的领域,教育并不负责年轻人的心灵性。佛教所讲的慈悲就是解除所有痛苦的愿望,尤其是要挑战痛苦的因——无知、憎恨、欲望等。

哲学家:慈悲和爱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僧侣:慈悲必须伴随着爱。慈悲没有爱就无法生存。而爱的定义是希望众生能够找到快乐,以及快乐的因。在此说的爱指的是完全的、无条件的爱,对所有众生没有分别心,没有偏见。

僧侣还谈到了关于佛教对三种懒惰的解释。第一种就是把所有时间用在吃饭和睡觉上。第二种就是告诉自己,“像我这样的人绝对不可能达到完美”。这种懒惰令自己灰心,会让自己试都不去试。第三种,就是把生命浪费在次等重要的工作上,一个接一个,你会告诉自己,当你完成了这件或那件事之后,你会开始寻找你生命的意义。

哲学家:佛教对死亡的准备是怎样的?僧侣:佛教徒应该随时想到死亡的念头。这绝对不是悲伤或悲观的想法。这种思想反而激励着佛教徒去利用生命每一刻来转化内在。因为死亡的时刻以及造成死亡的状况是无法预测的,所以思索着无常和死亡永远是一种心灵修行的激励。程度最高的修行者想到死亡,心中会感到喜悦。有什么好害怕的呢?死亡已经变成一个朋友,它只不过是生命的一个阶段,一个简单的转折。普通人投胎是因为“业力”的吸引,而证悟的人投胎是刻意在适当环境下再生,为的是要继续帮助他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办法找到过去老师的转世。

他们还谈到了:佛教与迷信的问题;转世的问题;佛教和心理学;什么是证悟;空和虚无的关系;佛教的传教观念;如何对抗现实的邪恶;佛教为什么在印度衰败;如何看待创新;佛教徒还要不要努力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去阅读,我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通过这次谈话,哲学家最后的结论是:“若以一个智慧系统而言,我越来越欣赏佛教;若以一个形而上学系统而言,我越来越怀疑它。”……17世纪末期,西方哲学抛弃了苏格拉底的问题:“我应该如何过活?”佛教在这个领域有很多可以教大家的。哲学家说佛教所表现的是一种谦虚、实际和勇敢的智慧。

僧侣说:在我们的对谈中,我想做的是分享和解释,我父亲想做的是分析和比较。在我流浪的过程中,和父亲的亲密关系从来没有减弱过。我们从来没有机会讨论生命的这些原理。但是对话再有启发性也永远不能取代个人经验的安宁。如果我们要了解事情的真正面貌,那是不可缺少的。佛陀经常说:“是不是道路就看你走不走。”

    今天,这本书我先为大家分享到这里。虽然本书中,有许多知识我还是不太能理解,但我觉得这是一本充满了温度的书,从本书中,看到了他们父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我觉得它还是一本能引人深思的书,对照书中谈到的一些问题,反思自己的生活。路在脚下,路在心中,让心静下来,缓步前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07: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