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资料题目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6:15:00 | 只看该作者
(三)归纳式
1.《治水必躬亲》讲述了“事必躬亲” 的道理,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有异曲同工的名句               ,                 。
2高适《别董大》中的常用在送别赠言的名句是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有与曲同工的一联                ,            。
3.《登飞来峰》与“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具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气概的诗句是:        
                ,                     。.陆游在《诉衷情》一词中写道:“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中意思与此相同的两句是:      
           ,                      。
5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以“                 ,                  ”抒发了报效国家,勇于献身的激情;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               ,              ”表达了收复河山,建功立业的理想;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               ,
              ”展现了以身献国,痴心不改的情怀。
6.龚自珍《 己亥杂诗》 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与李商隐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常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
7.杜甫在《望岳》一诗中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是: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6:15:00 | 只看该作者
(四)应用式
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亲近传统文化。让我们走近陶渊明,去体验“               ,               ”的淡泊与和谐;让我们走近龚自珍,去感受“                      ,                  ”的执著与奉献;让我们走近王安石,去学习“                ,                  ”(《登飞来峰》)的坚毅与无畏。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精神的寄托。
2.如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送别,则略显示感伤,不妨用王勃语句“_______,______”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3、在课内外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常常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感慨,请你用学过的一句古诗来表达:                         ,                           
4、《夜雨寄北》中诗人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把对  妻子的思念之情寄托于对未来相逢的设想,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除表达与亲人不能相聚的思念之情外,更能宕开一笔,用“              ,              ”的词句来表达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5“神州七号”遨游太空,让全世界再次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              ,     
           。”雄心壮志。(《望岳》中的诗句)
6.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员,他的这种退而不休精神,正如龚自珍的诗句所描写的那样:                     ,                     。无私奉献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的“                  
  ,                    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7.2008年5月8日9时17分,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                     ,                        ”在这圣火俯瞰大地的时刻,13亿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用杜甫《望岳》中的句子回答)
8.在汶川地震抢险救援过程中,十五名伞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坚定地持有“               ,                  。”(《过零丁洋》)的人生信念,毅然决然地高空勇跳,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9.2006年11月美国总统布什访华,温家宝总理引用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一诗中的“                      ,                 ”来比喻中美关系应该高瞻远瞩,妥善处理分歧。
10.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在临别之际,请你选用古诗词中两个“送别”的句子来表达你对老师或同学的离别之情。
a                            ,                          。  
b                            ,                          。   
11.请写出两句有关赞美亲情的诗句或名言。
①                                       ②                                       
12.古人作诗常“化用”前人成句。请把下列诗句所化用的前人成句默写出来。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前人成句                           
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诗文中有许多体现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名句,请你默写出四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A.                    ,                    。(         )
  B.                    ,                    。(         )
  C.                     ,                   。(         )
D.                    ,                    。(         )
14.写出相应的诗句
描写花的诗句:①                           ②                           。
描写山的诗句:①                           ②                           。
描写水的诗句:①______________             ②                           。
描写鸟的诗句:①                           ②                           
描写雨的诗句:①                           ②                           
描写月的诗句:①                           ②                           
描写风的诗句:①                           ②                           
描写雪的诗句:①                           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6:15:00 | 只看该作者
名著导读
一、《钢铁是怎样炼成》:永恒的精神坐标
1.《钢铁是怎样炼成》作者是      (国名)          (人名),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                  。
2.主人公是在              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在革命熔炉中,他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为无产阶级战士。
3.“为修建铁路而进行的斗争越来越艰苦。铁路管理局送来通知,说枕木用完了。城里也找不到车辆,不能把铁轨和小火车头运到工地上来,而且发现那些小火车头还需要大修。第一批筑路人员眼看就要到期,可是接班的人员还没有着落;现有的人员已经筋疲力尽,要把他们留下来再干,是不可能的。”
上面这段文字中主人公此时正参加          ,从选段中看,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4.肖明同学近来考试很不理想,他心情颇为郁闷,在学习上想打退堂鼓。如果让你安慰他,你打算怎样说呢?(要求适当引用《钢铁是怎样炼成》中的部分情节)
                                                                                    
                                                                                    
5.《钢铁是怎样炼成》一书曾经激励了无数青少年奋发努力,人们被“保尔精神”震撼着。读完小说,请你说说什么是“保尔精神”?
                                                                                    
                                                                                    
二、《朝花夕拾》:语言清新,散文典范
1.《朝花夕拾》作者           ,这是一部        散文集。这部散文集一共   篇,前      篇记述作者少年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后            篇记述作者青年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的一段经历。
2.《朝花夕拾》中一共包括哪十篇作品?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篇名。
                                                                                    
                                                                                    
3.阿长是人名,《山海经》是书名,二者本没有什么关联,可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与《山海经》”作为文章的题目?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抒发了对阿长怎样的感情?
                                                                                
                                                                                    
4. 鲁迅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严肃、深刻和冷峻,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无情未必真豪杰”,他也有温情、仁爱,其散文集《朝花夕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其中,专门回忆父亲的文章是                 ,纪念一位留学时代的同学又是后来同事的文章是                。
5.在《朝花夕拾》中,不少篇目写了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束缚,这主要表现在哪几篇作品里?
                                                                           
6.《狗?猫?鼠》这篇文章,作者主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6:15:00 | 只看该作者
三、《名人传》:悲剧式的殉道者
1.《名人传》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根据你对这部名著的阅读,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①这部名著是法国著名作家            的作品。它继续了贝多芬、          、列夫?托尔斯泰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②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
答:                                                                                
                                                                                    
2.《名人传》中篇幅最短,但影响最大的是一篇是                   。它最集中地体现了《名人传》的宗旨。
3.《名人传》中所叙述的三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在哪个领域做出自己的惊人成就?
                                                                                   
                                                                                   
4.“交响曲引起狂热的骚动。许多人哭起来。贝多芬在终场以后感动得晕过去;大家把他抬到申德勒家,他朦朦胧胧地和衣睡着,不饮不食,直到次日早上。可是胜利是暂时的,贝多芬毫无盈利,音乐会不曾给他挣什么钱。物质生活的窘迫依然如故。他贫病交迫,孤独无依,可是他战胜了——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他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自己的痛苦。”
(1)上面文字中的交响乐是指贝多芬的          ,人们习惯性地称它什么?它的原题又是什么?
                                                                       
(2)文中所描绘的时期是贝多芬的一生的缩影,                          等使贝多芬沉入了“悲苦的深渊”。作者认为贝多芬是“                       ”。
四、《骆驼祥子》:一个人力车夫的奋斗史
1.《骆驼祥子》作者          ,原名              ,他曾经获得“          ”的称号。
2.“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这一体现《骆驼祥子》主题的话出自书中
               之口。
3.小说中祥子的命运与            密切相关,他的梦想就是                  。
4.写出与人力车夫祥子有关的两个女性的名字:              、              。
5.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身上,已经全往下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的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1)这段文字中写坐车人的冷酷,说明了什么?
                                                                        
(2)“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
                                                                        
                                                                        
6.同学们读了《骆驼祥子》后,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有的人认为祥子的悲剧来自他自己的不争气;有的认为祥子的悲剧来自与当时黑暗的旧社会。对此,你怎样认为呢?请你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6:15:00 | 只看该作者
八年级(上)语文古诗词赏析整理练习版
班级             姓名          得分             主备:姚长进
一、《七律  长征》生动形象的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1、“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题目。
2、 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江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3、“腾”突出了五岭的奔腾气势,“走”突出五岭的疾驰状态,衬托了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4、“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了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烘托了泸定桥环境的险恶,战争的激烈,反衬红军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


二、《春望》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1、“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2、“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3、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是心情。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的。
4、“搔”通过细节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首联和颔联。

三、《泊秦淮》抒发了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1、 首句写景。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 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
3、 后两句以形象化的议论,运用曲笔,讽刺了只顾贪图个人享受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4、 “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5、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首句。

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欲望。
1、“僵卧孤村”描绘了诗人年老久病,无所作为的处境。
2、通过“风吹雨”把现实和梦境结合起来,自然而又巧妙。“风吹雨”照应了诗题,同时窗外的风雨声与战场上的马蹄声很相似,引出了下一句。
3.“风吹雨”既指                  ,又指                         。
五、《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1、 “干戈寥落”包含了诗人很多的辛酸和遗憾。
2、 颔联的特点: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雨打萍”是文天祥政治生涯的写照。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3、 颈联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诗人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意思是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
4、 尾联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5、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如何看待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系的?


六、《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1、“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2、颈联写出了友谊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3、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七、《己亥杂诗》
1、“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
2、一、二两句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忧虑、怨恨及失落的心境。
2、三、四两句运用新奇的比喻,诗人以“落花”自比,以“花”比作新生命,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的追求。
3、三、四两句有什么现实意义?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


八、《望岳》以“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的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1、 首联写出了远望中的泰山的山势。
2、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运用拟人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3、 颈联写凝望之景。意思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4、 “凌”“览(俯视)”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
5、 尾联取《孟子》入诗,具有象征性和启发性,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也表现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九、《钱塘湖春行》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1、 首句点明春游的地点,次句写诗人瞭望湖面。
2、 颔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这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感受。
3、 “争暖树”“啄春泥”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4、“渐欲”野花渐开渐多,“没马蹄”点出草浅。
5、“行不足”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6、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颔联和颈联。


十、《登飞来峰》抒写自己在山上最高层时心中的感受。
1、 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2、 “不畏”道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 “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十一、《雁门太守行》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2、 首句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和“日光”是想象之词,不一定是实写。
3、 三、四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4、 五、六两句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5、 七、八两句运用典故称颂了天子和将士。
6、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前四句。


十二、《别云间》诗人诀别故乡,表现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和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1、  “羁旅客”是诗人自谓。“又”充满感叹之情,极为悲苦。
2、 “难”难在抗清事业未成,再难见到故园和亲人。
3、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6:15:00 | 只看该作者
八年级(上)语文古诗词赏析(中考版)
《雁门太守行》《登飞来峰》

一、(2008年中考湖南娄底题)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
二、镇江市2008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完成 7——8题。(共5分)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歌颔联通过         和            两个自然景物,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颈联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了诗人                  的心情。(3分)
2.结尾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怎样的生死观?(2分)
答:                                                                     
                                                                           
                                                                        
三、2008年黑龙江省大庆市阅读《春望》,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1分)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3分)
(3)杜甫《春望》)诗句中的“国”指当时的国都        。(此题源自2008年盐城中考题)
  四、2008年广西崇左市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8、品读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2分)
答:                                                                           
                                                                            。
9、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2分)
答:                                                                          。
4.分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诗句中加点“乱”字的表达效果。(2 分)宁夏回族自治区2008年
答:                                                                       
                                                                           
                                                                           

五、2008年沈阳市对《己亥杂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
B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
C“落红”即落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
D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

六、湖北省十堰市2008年阅读《望岳》一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每小题2分)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3.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               ”字,二是诗句中的“             ”一词。
24.请你从语言或内容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进行品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6:15:00 | 只看该作者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资料题目

本站试卷,无需注册,在下面的附件中,选择右键,目标另存为,保存在你的电脑或桌面上解压缩即可!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资料题目.rar (30.78 KB, 下载次数: 219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7: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