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5 10:13:00
|
只看该作者
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立足于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去感悟,并在读中积累语言,练习表达。因此在我设计了两处的说与写的训练,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习作,做到读写结合,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相联,既巩固了读的效果,提高了读的质量,又积累并运用了语言,提高了表达的能力,形成教学的合力。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精品推荐
一、在简省处说话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与文章篇幅的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总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得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中,作者对圆明园中收藏着珍贵的历史文物,只用了一句话——“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史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来简练地概括。
圆明园中的文物到底有多珍贵,它们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我为学生分别出示了一份文字材料,和一部分圆明园收藏品图片,在学生有了初步感受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问:你能用上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这些文物吗?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又出示一部分描写种类繁多的成语:包罗万象、无所不包、无奇不有、琳琅满目、比比皆是、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等,并指导学生从中选择成语说话来描述一下圆明园中收藏的珍贵宝物。
有学生说“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有学生说“圆明园中无所不包,无奇不有,真是美不胜收。”还有学生说道“圆明园中收藏的历史文物包罗万象、无奇不有,青铜礼器琳琅满目,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比比皆是,不愧是当时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这些成语与课文紧密结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学生在读、说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通过积累的语言增进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在动情处写话
在学生充分领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解了圆明园的毁灭过程之后,每个学生的心中都充满了愤怒与惋惜之情。这时,我播放了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并烧毁圆明园的短片,最后画面定格在那熊熊燃烧的大火中。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充分激发起来,他们就想一吐为快,直抒胸臆。这时引导学生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学生心理的需要,而且也是教学的需要。
于是,我出示练习:你面对这熊熊的大火,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最想说的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用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举世闻名、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不可估量、宏伟建筑、奇珍异宝、瑰宝、灰烬。也可以用上我们刚刚学会的描写种类繁多的成语。
以下是两位学生的写话:
①每当圆明园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时,我就会想起那几根残柱子。它们像惊叹号一样,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不要忘了帝国主义在这儿犯下的滔天罪行;也告诫着我们所有中国人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让我们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间!(黎玄机)
②圆明园中,各式各样的建筑,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价值连城的名人书画,比比皆是。这里的一切令人陶醉,令人神往。可是,英法联军毁了它,还有什么损失比圆明园的毁灭更惨重呢?
那片熊熊大火将整个园林包围,倒塌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圆明园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没有了!这一切都是英法联军干的,他们无耻、野蛮、不可理喻。我看是贪婪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他们实在太可恨了!(蔡秀丽)
这样,利用积累的词语,扣人心扉的画面,激荡灵魂,练习写话,给学生提供了抒发情感,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在实际的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写话能力。这样的写话训练不也是一个读后感的片断训练吗?正好为本单元的习作——针对本组的一篇课文学写读后感,作了铺垫。将读与写结合,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为语文教师,我想,如果我们能用好人手一册的语文教材,紧紧把握课堂四十分钟时间,在读的基础上渗透写的训练,将阅读与写话结合起来,必定会相得益彰,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