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工作有感 如何增加老师的幸福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2 08:5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到教师,各色人等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可能都不一样,例如家长和非家长,官员和群众,成人和孩子,老师和非老师。就我从教二十多年的观察来看,很多老师认为,教师,就是一份与很多行业相同的一个职业,既不比警察辛苦,也不比环卫工高尚,大部分是普普通通的人,干着与公交司机、播音员等一样一个社会不可或缺的职业。当然,与法官、城管、医生等其他岗位一样,这个岗位也有其独特性,那就是工作的对象是孩子们,而这些孩子又连着千家万户的希望,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殊性,教师岗位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也成就了老师的幸福,同时也增加了老师的焦虑。

想想老师日常的生活,除了睡觉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尤其是班主任,而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幸福、与学生相处不幸福,那老师的幸福指数就会大大降低啦。

如果我们大致分析一下老师的幸福从哪里来,可以想到无非也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物质方面的待遇这些年已经提高了不少,由于物价上涨等原因,虽然感觉没有非常明显的变化,但也不至于像以前一样捉襟见肘,这方面国家都一直在表态,想必会有进一步的提高,这也是我们短时间改变不了的。而另一方面,精神层面的幸福,则是我们老师能有所作为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思路和作法,可以改变我们的幸福指数。

举一个例子,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要照顾到任课老师、学生、家长、管理层等方方面面的关系,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的事务,看似非常忙碌,但随着班级建设的成熟,各种关系的理顺,很多事务都会形成一套自动运作的模式,班主任基本能从中解放出来,但让班主任无法回避的,则是对班上调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他们会牵扯到班主任很多时间和精力,比如放学留下来谈话,节假日家访,请家长到学校交流等,而往往教育效果不明显,这成为降低班主任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如一般的任课老师,这一部分老师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是课堂和作业,课堂教学进行的顺利,学生活动积极有效,作业完成的正确率高,老师就有成就感,也会感到很开心,幸福指数就高。但是,现实中这种情况却并不多见,因为我们面对的每个班级、每一节课堂,都有不让你“省心”的学生,我们要批改的每个班的作业,都会出现学生很“省心”的答案,于是乎,课堂上维持纪律,课下苦口婆心,总想让不学习的孩子能专注点,不会背书、解题的学生再努力点,作业乱七八糟的再认真点,可作用往往不在,有些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不写的还是不写,我们不得不把很多的时间花在他们身上,有时候感到身心交瘁,幸福指数被拉低。

从上面这两个粗略的分析来看,影响老师幸福指数的主要是那些“后进生”(为了照顾学生的自尊,不同的地方对这些学生的称呼不同,在此仅以“后进生”指代那些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老师经常会忍不住想:要是把××从这个班弄出去就好啦!想归想,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还是要承担将××教育到底的任务的,因为××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你让他们去哪儿?那么有没有其他办法?

方法其实是有的,我们如果在一个班连续听几节课,可能就会看出些眉目。

曾经在几个班都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现象,某些老师上课的时候,课堂表现的非常沉闷,或者很混乱,师生感觉都不爽,而个别老师在这些班上课的时候,班上的气氛却非常好,学生活动井然有序,几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发言踊跃,思维都被调动起来,就是那些让人不“省心”的学生,也能在课堂上举举手,发发言,这是怎么回事?

秘密就在老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天资聪颖、基础极好的学生,往往是一点就透;第二类是资质一般,但自觉、努力的学生,他们也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第三类是资质平平,自觉性一般,只能完成中等量和中等难度任务的学生,这种学生占大多数;第四类是能力较低,很难完成较困难学习任务,但能完成大部分一般任务的学生;第五类是完全没有完成正常学习任务的信心和能力的学生。

作为老师,都想教第一类的学生,至少也要是第二类,这样我们就不用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反复强调、不停地要求,他们自然会去完成任务的。但事实是,其他三类学生也是我们的学生,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正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对象,因为一是他们人多,二是正因为他们不会,才需要我们帮助,他们的进步才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分析一下那些课上的比较“幸福”的老师的课堂,会发现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想办法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参与教学中来,而不是将他们边缘化。这个思想说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是有难度的,我们老师经常会说“不抛弃、不放弃”,但一到课堂上,很多人会自然把注意力转移到那些回答问题快、理解能力强的同学身上,而对那些启发半天还不理解、等半天还说不出一句话的学生,慢慢产生慢待或厌倦,而逐渐将他们放逐在自己关注的圈子之外,久而久之,将他们“培养”成了课堂上的“说话者”、“捣乱分子”,对这些学生,我们要不严厉呵斥训诫,要不就当他们不存在,甚至觉得如果他们在课堂睡觉对我们更好一些。

老师不是神仙,固然不能点石成金,但老师应该有神仙悲天悯人的情怀,“不放弃、不抛弃”绝不是一句口号,而要把它当成实现我们幸福的基础,“不放弃”的是对每一个学生成长的助力,“不抛弃”的是呵护每一个孩子对进步的希望,因为这一切有一个客观存在的前提:人都有对被认可的追求。

任何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上,都不可能脱离别人而生存,而在这种群体生活中,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而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举一个例子,我们经常会在广场上看到有老人拿着刷子在地上写字,边上都会有人观看并指指点点,那么写字为什么不在家写,非要到外面写呢?可能有纸张、场地的原因,但应该还有进行交流、受到肯定的心理在里面。

学生也是如此,各方面再差的学生,也都有想被认可的冲动,例如我们屡见不鲜的刚被“批”过的学生,见老师依然是面带笑容地问好,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这个老师可以做个小调查)?我们可以猜测一下,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潜意识里认为,我还不是个坏学生,我见到老师还要问好,我知道老师批评我是对我好,我不记仇,就算我学习不好,我还是很懂礼貌的,等等吧,总之,就是想给老师留个好印象,这不也是一种想被认可的心理吗?

课堂上也是这样,学生都知道,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家境优越,长相俊美,这些固然好,但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课堂上有表现的机会,特别是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作业能自己独立完成,不用抄别人的、不用“开天窗”,应该是每个学生都向往的,那么对于上面所说的五类学生,我们能让他们都得到这种成就感吗?答案是可以的,但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他们,其中的道理非常浅显,就是我们不能要求猴子除了爬树还得像鹰那样会飞,也不能要求蜗牛爬得像乌龟那样快。不同能力和基础的学生,要给他们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并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有这样的思想,我们就成功了一半。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段话,对这种思想和作法能带来的和谐景象描述得非常贴切:“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精疲力尽。教师不必紧张地等待着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他不必去监视那些由于无事可做而不时地用调皮行为来‘招待’教师的那些机灵而坐不安稳的孩子们,因为在这样的课上,他们的精力都被纳入了正当的轨道。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那么勤奋的、专心致志的学习啊!”

是啊,我们为什么要坐等“不愉快的事”发生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将愉快带给那些可能给我们带来不愉快的学生呢?我们做不到,往往是因为我们方法不对。

例如我们明知道学生在背单词、做数学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往往是小学时候基础没打好),而偏要他把这些东西死记硬背下来,完不成就一遍一遍过,这样的作法和逼着驴子爬树真的没有多少差别,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

那么如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呢?

一是降低学习任务的难度,并且减少量,就像给蜗牛定的标准要比乌龟低,给乌龟的标准要比兔子低一样,让他们去完成自己经过努力能完成的任务(一定是“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行,过低的目标同过高的目标一样无法刺激他们的兴趣),从而获得成就感,使自己的付出能及时得到认可。

二是要学会“曲线救人”,即避开直接的数学问题、生字默写等手段,通过其他方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唤醒他们的大脑,使之自发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办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具体办法就是给这些“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原文中的称呼)提供一些经过老师精心挑选的书籍或文章让他们阅读,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激发他们大脑的觉醒,从而让思考变成一种对智力发展的刺激,这样,他们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再转而迫使自己的大脑加强工作。

这个方法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挑选的书籍或文章应该是儿童感兴趣的,难度、知识范围要在他们可以接受的程度,二是要及时对他们阅读的情况进行跟踪,并通过组织讨论等形式给他们表述疑问和获得感的机会,三是要有足够的耐心,这种激发性没有课堂上的批评、课下的谈话来得那么痛快和直接,也就不会像打退烧针那么见效,而有可能像吃中药中的补药那样一点点发生变化,我们要通过“望闻问切”确定,这种变化有没有、有多大,要不要调换“药方”。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里举出两道习题为例:

1.有三个牧羊人,由于天气炎热而疲倦了,他们在一棵树底下躺下休息,接着就睡着了。调皮的放牧助手用橡树枝烧成的炭灰,把睡熟的人的额头上都涂上了黑。三个人醒来后,都哈哈大笑,每一个人都以为另外两个人是在互相嘲笑的。突然,有一个牧羊人停住不笑了,他猜到了自己的额头也被涂黑了。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2.古时候,在辽阔的鸟克兰草原上,有两个相距不远的个叫“真话村”,另一个叫“假话村”。“真话村”村庄的居民都说真话,而“假话村”的居民总是说假话。假若我们当中有谁突然来到这两个古代村庄中的一个村庄庄,只允许向第一个碰到的当地居民提一个问题,打听自己来到的是哪个村庄,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法?

他的学生起初以为只是简单地读读这些习题,就像读关于鸟兽等有趣的故事,后来才发现,这些就是习题,而这些习题学生并不感到枯燥和厌烦。

老师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将我们平时苦恼的工作转化成这样有益和有趣的尝试,是不是我们和学生的痛苦都会减少很多?我们的时间被用在了更有探究性、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去,是不是会使工作变得更有效?苏霍姆林斯基把他的这种办法称为“第二套教学大纲”,可见他是多么重视其作用,并且一定是经过他实践检验的。  

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就在于物种的多样性,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人与人思想、能力的不同,正因为不同,平衡才不断被打破,才会不断产生向前发展的动力。教育也是如此,面对不同的学生,包括相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也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相同的教育方法,不可能像生产线上的产品那样去生产学生,而只能依据每个人思想、能力、个性、目标的不同,分门别类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但唤醒其内心的自觉是根本原则,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我们的努力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我们的幸福不是如影随形就来了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8 02: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