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5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备课参考 从父亲看中国农民的一生 ——《台阶》文本解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9 09:12: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于《台阶》这篇文章的主题,有多种说法,应该是有最多种解读的课文之一了。比如说:

(1)文中的父亲“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教师教学用书》)

(2)其实《台阶》是一篇反思地方文化的小说,描写的是落后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读李森祥《台阶》(王亚桥)

(3)在我看来,这筚路蓝缕的追求充满了神话式的传奇色彩和寓言式的精微深意。透视父亲的追求,我们可以看到人生与命运的搏斗——在生存的困境面前,人的渴望超越而又必然的凝滞。(王君)

对于《台阶》的解读,从不同的点出发,就有不同的见解,分歧巨大。这种分歧,或许应该源于作品是“生活的真实”。并不是作者写的太复杂了,而是生活太复杂了。我想,对于这篇在教材中处于“自读”地位的课文,想要引导学生读出深意和内涵,就不能重复人教版教材那样简单的问答性认知(即上文解读一),也不应该违背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过于悲观的去解读(即上文解读二),应该基于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要求,引导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父亲”形象特点,领会作者对父亲深沉而又复杂的感情,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多些引导,联系自己的家庭实际,读懂身边的平凡朴素、蕴涵情愫和深意的生活。

对于这篇文章,虽然题目是《台阶》,但是主角却是父亲,所以在探究父亲与台阶的关系,抑或是父亲这个人物的内涵前,不能忽略作者对他形象的描写,“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 “……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所有的描写都刻画了一个标准的中国农民的形象:粗糙,凌乱,贫穷,但却充满了力量和生机,但是这样一个健康、充满干劲的坚韧的中国农民,却在追求他梦想的路上像一株脆弱的水仙花一般慢慢的凋零了,我们初读文章时,总感觉父亲似乎能轰轰烈烈的拼搏,刚劲有力的活着,亦如他背起三百斤青石板的力量,但是却没想到他颓然的老去,近乎残忍的被摧毁,这才是他的悲哀,并且这种悲哀不是父亲这个个体的悲哀,而是群体性的悲哀。所以,我的解读从两个方面入手:跳级式追求的悲哀和难以与现实匹配的精神反馈。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和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人只有实现了基础层次的需要后,才有能力和可能去追求下一个层次的需要。也只有如此,追求才可能成功,与之相匹配的精神感受才能被享用。如果跳级追求的话,那么且不说需求的实现与否,首先精神上的层次就无法达到,那随之而来的就是悲观与绝望。

然而,从《台阶》的字里行间看得出来,父亲的生活水平仅仅停留在解决温饱上而已,距离小康水平还有很远,更不必说富裕了。而“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原因很简单:台阶高,地位高。也就是说,父亲刚刚解决了“生理和生存需求”,就直接期盼满足“尊重需求”。连跳两级,导致父亲造新屋的准备甚至比“愚公移山”还要艰难且漫长,“父亲的准备时间是漫长的”,“准备了大半辈子”——故事如是说,这是笼统的整体的时间长度的叙说。不仅如此,故事还将父亲这“大半辈子”中一年一年的具体时间和一天天的具体时间又是怎样度过的作了详尽的描述——为造新屋子连年累月,夜以继日,辛苦劳作。父亲的准备完全是“中国农民式”的,是从“一块砖、一片瓦、一张毛票”开始的。因此,从时间的长度看,父亲只是一个老实巴交、平平凡凡的种田人,但拥有如此“伟大的理想”,这除了让人觉得可敬外,也多少让人感觉到有近乎于冒险的悲凉的意味在里边。

所以在教学设计方面,我力求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包括外表和内在,这些认识都源自于文本,“父亲的外貌是什么样的?文章中怎样写道?”“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能看出来?”学生们基本都能刻画出一个标准的中国农民形象,也能够去读出他光辉的一面,但是生活是残酷的,父亲的悲哀也溢于言表,除了跳级式追求的尴尬与悲凉,逾越身份和现实的目标实现后,带给父亲的不仅不是满足、喜悦、尊重,反而是深深地失落和不知所措。

其实,父亲并非没有受到尊重,虽然文章中写道:“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没有人说过他有地位”“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地位”。但在家庭内部,父亲是拥有了尊重的。比如父亲闪了腰后,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是,“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我和母亲在小心翼翼的“保护”着父亲的尊严,这样的尊重是非常深刻的。但是,父亲并不满足于此,他的理想是“家里的台阶要高”,家要有“地位”。其实,这种“家族”要受到尊重的意识应该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并不一样,父亲想要的,或许更简单一些,仅仅是“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这才是他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追求,也是他悲剧的源头。

所以,造屋时间长度所隐含的最后一个信息就是父亲在九级台阶新屋造成后的失落,它显示着父亲内心的苦涩。准备造屋和造屋之中的千辛万苦父亲都幸福的“扛”下来了,但是,想象中的幸福却没有来到。新屋成了父亲噩梦般的负担。这种负担是方方面面的。他付出的时间越长,与他的失落、迷惘相对照,他的苦涩程度就越强烈。

新屋确实比旧房高大气派,乡邻都来恭祝,但是父亲“从老屋里拿出了四颗大鞭炮”,却“居然不敢放”“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骻骨上也不是”。他“尽力地把胸挺得高些”,但是,他的“胸却无法挺得高”,于是,“明明该高兴的”父亲却露出了“尴尬的笑”。 作者说父亲无法在新屋面前挺胸抬头是因为“他的背是驼惯了”,也就是农民骨子里的“谦卑”。然而,就现实来说,一个真正的人生赢家是不会表现出骨子里的“谦卑”的。所以根本原因是:“他从来没有觉得过自己有地位”。并且父亲的生活也不再顺遂心意:不能再在台阶上乱跳了,不能再在台阶上磕烟灰了,甚至连习惯于坐的地方也必须要改变了。父亲面对着这些改变是束手无策的。不能磕烟灰,父亲不习惯,只能“憋住”,坐在高高的台阶上他甚至紧张得连回答别人吃饭的问题都回答错了。最重要的是,建造新屋的漫长和艰难严重摧毁了父亲的健康,作为一个靠力气吃饭的农民,他失去了他最重要的东西:劳动能力。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建造新屋的艰难岁月里,作者对父亲的描写是这样的:“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且美好,悠然且满足,惬意且任性,但是新屋却把这一起的幸福彻底地带走了,父亲不再挺拔,乐观,自信,而是:“……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然而这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父亲终于在无法挑水的那一刻意识到,他失去了他最引以为傲的东西:劳动能力。或许那一刻,父亲才真正意识到他已经在建造新屋的过程中彻底衰老了。

因此,美好的新屋建成了,父亲的精神却并没有得到解放和提升。造屋的艰辛不仅悄悄地破坏了父亲的身体,其实也悄悄地损坏着父亲的心理健康,当物质和精神不能够在天平上同时站稳,精神无法匹配物质,又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这时,毕生追求所拥有的一切不再是财富,而是桎梏。父亲的生活不仅没有能够上一个台阶,相反,他甚至还不得已下了一个台阶。所以在课堂的最后,我们不仅要称颂父亲这一类人的美德,更要发现他的悲哀,对于十三四岁的学生,我们不能如此深刻沉重的去讲述父亲的一无所有,而是应该引导他们去关注我们的社会中有父亲这样的一类人,所以作者李森祥在处理结局时并没有过于残忍,他这样解释道:“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

所以最后,我们在唏嘘不已的同时,依旧应该从惋惜和悲哀中走出,《台阶》中的父亲一生的筚路蓝缕的精神诉求的尴尬,也是无数农民几千年来艰难命运的轮回。或者说,这也是我们这些平凡人必然要面对的人生难题。人生的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去选择,必须为不确定的目标奋不顾身,必须为家族奉献一切……我们无论再怎样探究父亲的一切,都不应该忘记我们的父亲,甚至我们自己,都和《台阶》中的父亲一样。所以我们必须要意识到父亲一生的伟大之处——他所做的一切,不仅为了自己,更为了家庭,为了后代,他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他为自己谋求了什么,而在于他一生都在努力向上不让自己和家人更加糟糕,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去评价:“莫问前程吉凶,但求落幕无悔。”

这或许就是人生的艰难,课文的最后写道:“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这人不怎么,只是老了,悲哀却伟大的老去。这或许就是多数中国农民的一生,甚至是多数普通人的一生,不够绚丽,但足够坚韧,不够夺目,但足够倔强,不够成功,但足够无悔。我们去给学生们讲述这篇文章,更多的是教会他们去发现和关爱这类普通人,或者说,普通的自己,毕竟我们“必须要学会栖居”,学会生存。人要为自己作恰当的定位,要活给自己,而不是活给人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5-19 09:12:56 | 只看该作者
从父亲看中国农民的一生

——《台阶》文本解读

76中 王夏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16: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