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1 18:27: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点,怎样思考呢?其实每个老师都是有想法的人,但想法并不等同于思考,为什么呢?因为想到后来都忘了。按照专业成长的规律来说,老师有几个容易倦怠的点:一是第一年,因为不能适应,找不到感觉;二是大概六、七年的时候,因为熟悉了套路,缺乏创新的感觉和欲望了,审美疲劳了;三是十年左右,达到了发展的某一个高远期。
“缺乏快乐,就缺乏主动,就没有感悟,就体验不到幸福,就更不主动。”——这是职业倦怠型教师的恶性循环。“积极主动,就有收获,就有幸福体验,就更加主动”——这是研究型教师的良性循环。
话说回来,想法是每个老师都有的,但是思考却不是每个班主任所具备的,思考是全面地想,系统地想,彻底地想,批判地想,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实践中总结成功,查找遗憾,研究发展,将实践性知识上升为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理论知识,将隐性知识外显化。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想清了再做,做好后反复思考,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对话。
另外,反思是要有结果的。比如说写教学日志,或者说案例或者教育叙事研究。反思也不是“冥思苦想”,反思的重要形式就是叙事,就是讲自己的教育故事。当“我”叙述“我”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我”的灵魂就在“叙述”的过程中经受着“思考”或“反思”的鞭打,“我”或感到兴奋,或感到羞愧,或感到振奋,或感到伤心。叙事的第一作用就是再一次触及一下自己的心灵。它可以帮助我们对个别事件进行反思,尤其是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自我的反思。
反思能使教师实现自我。反思又是一个研究过程。反思,指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对自己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个性、乃至于专业发展水平。
我们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工作了几十年不是没有经验,而是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让经验随着时光像水一样从自己的手指间流过了。没有反思的经验毫无价值。自身经历、经验或实践并不会自发转变成人成长和发展的资源。有意识的反思、分析是不可缺少的中介。当我们对着教学经验宝库说:“芝麻,开门吧!”你是否知道,打开宝库大门的钥匙就在你的手中,那就是叙事与反思。
三、 关于“网络家校沟通”
各位班主任,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今,网络学习成为新时代最快捷、最实惠的方法。而网络学习又与班主任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班主任,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很多管理工作,坐在电脑前就能处理很多日常事务……所有这一切依托的是网络虚拟班级。
这次在北京学习期间,北京光明小学的校长和信息部主任分别为我们做了专题讲座,内容就是关于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基于互联网的家校互动》的班级管理新模式。看过,听过,感觉耳目一新。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科技技术,以及新的管理方式让我们大开眼界。我常常想,电脑、互联网既然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那为什么不可以好好利用,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增添色彩,创造利益呢?
网络班级,是班主任、课任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同时,网络班级在创建班级文化、传达信息、家校互动等方面有着更快捷方便的优势。《中国教师研修网》的“三人行”网站的编辑和技术人员为我们准备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不需要太多网络技术含量,我们就能进行操作,让我们实际的教学班级在网络上的延伸。
三人行网络班级可以为我们的教育做点什么?
首先,三人行网络班级可以成为一个多方沟通的平台。三人行网络班级最大的优势就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教师、家长架起了一座及时沟通的桥梁,尤其是方便了那些工作在外地或经常出差的家长与教师进行沟通。老师们还可以在网络班级中公布学校安排等,有助于家校合作。网络班级还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学生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
其次,网络班级可以成为班级活动开展的场所,不但有助于班风、班级文化的建设,还能提高孩子的技能。譬如,通过班级论坛召开各种主题的网络班会,如《如何远离校园^暴.力》《如何当一个快乐的小学生》《最美的男孩子》《最美的女孩子》等,倡导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本学期自小记者班开办以来,我也给四、五年级的小记者们在互联网上创设了“宿松县实验小学小记者班”的虚拟班级。在小记者班的论坛里,第一周第一节课我给孩子们开展了“今天我们相识”的活动,让每个孩子作自我介绍,然后在班级论坛上以题为《凸现个性,秀出自我》帖子发布出来、孩子们把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来自哪里都一一作了说明,并配上自己的照片图像,个个兴趣盎然。开通了“小记者广播站”等等专题活动空间。每个学生都对应地创设了自己的空间,将来用来记录自己的采访日记、学习感悟、优秀作文等。鼓励孩子们互动交流,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达到锻炼孩子筛选评价信息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孩子的写作能力。
网络班级作为一种新的家校沟通工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且,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电脑的普及,网络班级作为家校沟通的平台也是大势所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