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惯了专家或老师们用花团锦簇的新科技手段上课,今天听了北京市101学校程翔校长的两节课,竟然非常不适应。特别是课堂初期给人的感觉,真的不是很好。课堂气氛沉闷,只有寥寥的几笔板书,没有热热闹闹的学生讨论,没有PPT,没有音频,更没有视频,他用的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习惯了用课件的听课老师来说,不适应的反应很直观。昏昏欲睡者有之,低头抠手机有之,几欲离席透气者有之。
作为一个名校长,为什么要这样讲课呢?他想主张什么呢?还是想改变什么呢?真的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或者是一种不愿意看到声誉华夏的程翔校长的败笔,我还是满怀期待的坚持听了下来。
最后一个环节是一个小时的讲座,终于让我明白了他这样做的原委。他的回归传统,就是让老师们真正的理解教学的重点和本质。
每上一节课,他都会问学生,你喜欢不喜欢这篇课文呢?如果不喜欢,你不喜欢它哪个地方?如果喜欢,你喜欢它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这样看似很普通、平常的询问,程翔校长却认为,这才是一个老师备课的起点,讲课的重点。
平时在给学生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时候,程老师问学生,喜欢不喜欢这篇课文?全班学生都说不喜欢。老师问为什么不喜欢?学生说,这里边讲的东西我们不喜欢,充满了政治色彩,歌功颂德。老师就开始引导。这是一篇歌颂友谊的文字。恩格斯的好朋友去世了,作为一个朋友,他非常想念自己的老朋友,是他就写了这样的一篇祷词来纪念自己的朋友。如果你特别想念你的朋友,通过这个悼词来展现他昔日的音容笑貌,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不是太短了呢?从学生的兴趣方面引导,无论学生是否喜欢,程老师都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这种掌控全局又能随机应变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没有太多的储备,是不敢走这条路的。所以普通老师只有从网上下载花花绿绿的课件,兴高采烈的讲解,热热闹闹的讨论,整出一片虚假的繁荣,来满足领导或学生的需要,却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教育的确需要有一件华美的外套来与时俱进,但绝不能为了面子的漂亮而忽略里子的构成材料。
如程老师在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他问学生喜欢不喜欢这首诗歌?全班齐声高喊喜欢。但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程翔老师问:你为什么不喜欢这篇课文?孩子说:因为我不喜欢徐志摩这个人。老师问:徐志摩怎么啦?学生答:徐志摩的女人太多了,对感情不专一。老师连忙夸赞着问:你是不是看过《徐志摩传》。学生说我看过。程老师赶紧表扬他。有了这个孩子的对徐志摩的质疑,也调动了全班同学的质疑心里。程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徐志摩和这首诗歌。老师就从徐志摩的留学历史开始,介绍到他和林徽因的剑桥相会,讲到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年轻的徐志摩,讲到徐和其他女人之间的最终结果。故事讲完了,诗歌也讲完了,一段浪漫而纯真的感情也成了记忆。程老师问那个学生,现在你喜欢这诗歌吗?学生说:我喜欢这首诗歌,但我仍然不太喜欢徐志摩这个人。在同学们善意的哄堂大笑中,诗歌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我认为程翔老师的不凡之处就在于:文本的内容他都能成竹于胸,无论学生出现什么状况,他那点石成金的手指,都能将学生引领到自己的一方天地中。没有课件,课堂仍然精彩,因为老师的储备精彩!
程老师认为,公开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展示课,一类叫生成课。他主张老师们上成生成课,老师可以准备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又不能一遍一遍的去训练,最好的课是有缺陷的课,那缺陷的课才是成功的课,才能让你提高。他说今天他就让一个读得不太好的学生去读课文,然后一点一点的指点。最后这个孩子在他的指点下读的很好。如果一节公开课,让一个最差的学生起来读,如果这个孩子能把课文读好,才是老师教学最大的成功。这种功力一定要在平时授课中一点点的练习。而这种功力恰恰是教师教学的重点。
程翔说,文章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文本,一类是教学文本。选到教材上的课文,一定承载着一定的语文功能,体现语文的本质特点。程翔老师认为教材不仅仅是个例子,教材里面有着涵养青少年成长的最佳的精神食粮,如《报任安书》,如《离骚》。这种功夫语文老师必须具备。只有老师有了足够的文化给养,才能如历代的师者般将文章讲透。这种传承及发扬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
我深以为然。
讲文言文,我一直主张文本文言和文化一脉相承。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要有文化传承的积淀和使命,否则对不起祖先的灿烂与渊博。好在当今有很多有识之士,他们看到了我们传统文化在欧美日韩的强势文化中的逐渐消淡的危机,大声呐喊着要恢复之。
可喜的是:国家领导人听到了,从国策上进行了修整和推进;有影响力的电视台听到了,百家讲坛,古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如一股清风,拂去了国人心头的雾霾,对“大宅子”里面的精华不断普及推广。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界行动却很迟缓。比如我们的老祖宗沿袭了几千年的授课方式,却被国内外很多所谓的专家批了又批: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啦,老师讲解的太多了,学生讨论的太少了,没有拓展延伸了。恨不得一棒子打死传统教学的所有,来证明他们的高明。被批判的千疮百孔的教学模式被所谓的西方的先进的东西补来补去,早已不阴不阳,不成样子,就差全盘西化了或者全盘现代化了。不是专家的教育各层级的领导也直接拿来专家现成的观点开始套路自己管辖的领域或职工。不辨别,不存放,不用脑髓,直接来用。
回观历史,不论曾经的孔孟杏坛授课,还是南渡北归的大师们站在北大清华的讲台的讲解经典,都没有用我们现在的课堂模式,却教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贤才或国士。我们轰轰烈烈的课堂改革却也没有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子弟。甚至有时就像邯郸学步,当我们亦步亦趋的走在榜样的后面时,东施效颦的笑话也层出不穷的翻新上演。
再观我们当代的教育大家,无论是魏书生还是于漪,无论是朱永新还是肖培东,作为引领者,他们都在告诉后来者,要弘扬传统课堂的优秀特点,比如读书,比如教师的讲解。很多很重要的节点,不要去期待学生都懂,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与讲解,就是传统授业解惑。
程翔老师的《湖心亭听雪》《项脊轩志》这两节文言文的讲解,就用了传统的读书法,用了传统的讲解法,用了传统的提问法。在朴实而严肃的授业中,解决字词,疏通结构,独立思考中师生梳理感情。我没有去问听课孩子的感受,不知他们对程老师这节没有课件的课是否适应,但我相信,长时间的坚持,肯定能有掷地有声的效果。传统的精华不是白传的,自有他的魅力独具。
期待语文课堂的虚假繁荣早日尽,传统课堂的优势早日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