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例3。在此之前,同学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重点引导同学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教材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编者力图通过几组小棒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单,进而发现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归纳和分析中,去提出问题、形成概念、获得结论。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最终获得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过程目标:在动手操作、体验探索的过程中,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三、情感目标: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在挫折中树立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在合作交流中共享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是教学重点,而理解规律中的“任意”就成了解决本节课重难点的关键。
四、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与发展,把探究数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在课堂中 “做数学”。因此我采用了旧知回忆激疑法,实验探究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力争实现“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实验操作、合作交流过程中,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实现“内化”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纵向回忆、联系旧知、设疑引题。
我请同学们回忆之前在一年级所认识的图形——三角形,并根据学生各自的知识记忆来判断课件所展示的一组图形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并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陈述。由于三角形是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认识的图形,对于现在已是四年级的自己,学生自然会觉得这十分的简单,因此会积极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既是三角形知识的前测,又是下面操作活动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第一环节的铺垫下,学生已经明确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此时,我顺势提出问题:“任意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请大家猜猜看!以此激疑,强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自由的探索空间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这样的实验设计学生会兴趣盎然,情绪高涨。
根据各个小组汇报的情况,学生会得到:“任意三条线段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的结论。同时因为这个结论的出现,学生自然而然会生发出“为什么前两种围不成三角形?”“三条线段什么时候才能围成三角形?”等等问题,此时因为有了学生的亲自试验,所以学生会有所体会,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我只作为一个引导者适时引导,让学生之间进行解答释疑,从而水到渠成的引到本课的知识要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由此进入正题,引导学生再次通过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同样,在此过程中,因为有了前期活动的铺垫,学生会轻车熟路的去进行分析比较,在交流探讨中最终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正确结论。
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借助电脑课件直观的演示学生汇报的各种情况,学生就会更加清晰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中都有一组两边之和是不大于第三边的,也就是说三角形必须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行。再引导学生:可以用那一个词来更准确地表达每两边的意思吗?”通过点拨学生归纳出任意二字,将发现精准化。 对“任意”二字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认识一次升华,这堂课的教学难点也得到了突破。
整个第二环节的教学,我采用实验探究法,努力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亲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整个环节从实践操作开始,完成于知识建构。
第(三)个环节,巧设练习,深化拓展
为了巩固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第1题:判断下面的几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
这是一组的基础题,让学生加深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进而正确判断。但老师在学生顺利判断后,出示小明的一段话:这样的办法有些麻烦,有没有更简捷的办法呢?小明的话一出,激起千层浪,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寻求出更快捷的方法“只要较短的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较长的小棒,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再让学生运用刚才发现的快捷方法来判断这几组小棒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从中体会它和优点。
2、第2题增加了每组小棒的数量,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升:不仅能判断所选取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而且还要尽可能多的进行分组,以此来巩固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深层次认识和理解。
3、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生活密切结合时,教学才是具体、生动的,具有生命力。因此我设计的第3题正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数学的应用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巩固应用部分的三个环节是非常有层次的,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有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和应用性练习,整个练习的设计体现出层层递进,一气呵成,灵活开放。
为了知识的延续性,让学生的思维从量变上升到质变,我还安排了课本第31页第4题作为思考,让学生继续深化、回味,最终达到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深入领会与理解。
第(四)个环节,整体回顾,总结评价。
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理清了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创设平台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展示出“发现问题——大胆猜想——验证猜想——归纳结论——运用结论”的方法过程,与开课时的交流相互呼应,这样注重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说板书:
我的板书,既呈现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过程,又出示了本节的知识要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学生一看一目了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