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备课参考 《孙子兵法》的大战略思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9 10:5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何谓大战略?英国军事学家李德·哈特对其有如下论述:“如同战术是战略在较低阶段的运用,战略也是大战略在较低阶段的运用。”更准确地讲,大战略即“使用一切国家资源,以达到国家政策所界定目标的艺术和科学。”与战略相比,大战略大在手段范围的选择、目标范围的扩大以及目标与手段的协调上。
孙子对战争性质有着清晰的认识,这使得他意识到战争只是达到国家目标的一种手段,实施战略时需要考虑使用其他成本较小手段,即“上兵伐谋”(《孙子·谋攻篇》),这是手段范围的扩展。孙子未来导向与重视当下相统一的二元论思想,使其既重视现实问题的解决,又重视长远规划;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更使其关注点超越了军事目标,上升到了国家整体目标的实现,即取得较好的和平状态,改善民生,这是目标范围的扩大。《孙子兵法》全书中,一直秉持着务实性的原则,要达到“全胜”的目的与境界,须以“知胜”的韬略与“战胜”的能力作为保障,这是目标与手段的协调。由此观之,孙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大战略特征,对其进行研究极为必要。下文将以以上分析为基础,对《孙子兵法》中的大战略思想做一讨论。
(一)“以迂为直”的间接路线
    孙子在《军争篇》讲“以迂为直”,在《谋攻篇》讲“不战而屈人之兵”,表明了间接路线在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所谓间接路线,即是从对手的薄弱或劣势环节入手,那里对手的抵抗力最小,可以发挥己方优势,集中力量予以突破。从大战略的视野看,间接战略是不以直接的武力对抗为主要路径,而以武力威慑的心理战路径,或者以军事手段以外的外交、经济、政治等间接路线,取得对己有利和代价小的战略效果,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篇》)的理想状态。孙子对此有一个梯度式的价值评价:即“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谋攻篇》)
孙子在《计篇》中开篇便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之所以是“国之大事”,不仅因为其极大耗费国力,更是因为它的危险性极高,倘若战败,可能亡国;即使有较大获胜把握,第三国也可能在本国进行战争时趁火打劫,坐收渔翁之利。如孙子所讲:“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孙子·作战篇》)。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战争为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战后的损益总和与战前的损益总和相等甚至更少,社会利益并无增加。现阶段,战略模式必须转向以间接路线为代表的非零和博弈模式,主要是因为零和博弈的成本高,极有可能两败俱伤,或者后果远远超过双方的范围;从可能性看,战略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减少,各国各种战略力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多,使非零和博弈成为战略竞争方的首要选择。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间接路线不只适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且也适用于战争进行时。倘若两方矛盾无法调和,只有兵戎相见,那么在战争中,我方一方面要在战场上与对方正面冲突,另一方面也要积极使用外交、心理、经济、文化等间接手段击溃对方心理、后勤等防线,从而尽快结束战争,获得胜利,这也符合孙子所提倡的“兵贵胜,不贵久”( 《孙子·作战篇》)的速战思想。
“以迂为直”的间接路线是孙子对战争性质认识的产物,体现了大战略手段选择的多样性。
(二)“慎战全胜”的思想
《孙子兵法》始终把价值观放在第一位,始终重视人文关怀,坚持慎重对待战争的观点。在孙子所处时代,以儒家、道家、墨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家,大多都持有慎战态度,不同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对战争基本持反对态度,孙子只是提出慎战却不反对战争。儒家讲“仁”,道家讲“清静无为”,墨家讲“兼爱非攻”,他们的出发点都是战争对人民具有极大伤害,不可发动。而在孙子那里,慎战只是因为战争的巨大危害,战端一开,生产受到极大影响,钱财极大耗费,给国家的正常运转以及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所以不到紧要关头,不可贸然发动战争,必须坚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孙子·火攻篇》)的原则。
正是“慎战”思想的提出,孙子才能提出“以迂为直”的间接路线思想,使其区别于其他兵家,自成一家之言。
与“慎战”思想相联系,孙子提出了“全胜”思想,更显示了孙子是一名出色的战略家。
所谓“全胜”,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全胜”观就是在战争中将损毁降到最低,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战争的胜利。孙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谋攻篇》)的层次战略观,提倡了“以迂为直”(《孙子·军争篇》)的间接路线,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篇》)的境界。为配合这一目标的实现,孙子还提出了速战速决的观念。他讲道:“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兵贵生,不贵久。”(《孙子·作战篇》)战争若持续时间过长,会引起财力枯竭、民心不稳、军心不定、诸侯国趁机而入等危险。故其论断:“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孙子·作战篇》)不仅如此,孙子还提出了诸如“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孙子·九地篇》)等速战方法。
从战略思维角度看,狭义的“全胜”观属于战略层次,而广义的“全胜”观念则属于大战略层面。广义的“全胜”观是既看到战争的胜利,又超越战争而看到战后的和平,体现了孙子思想中价值理性的重大作用。孙子讲:“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孙子·火攻篇》)“修其功”的意思是扩大战胜的成果,否则会有“费留” 的不利后果,“费”为浪费资源,“留”为拖长时间。对“修其功”的理解,不应只局限在论功行赏上,要以大战略的观点加以解释。“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就是虽已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却没有赢得和平。李德·哈特在《战略论》中讲过:“胜利的真正含义意味着,在战争结束后和平的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况比战前要更好一些。”孙子超越战争而看到了战后的和平状态,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所在。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讲,战争的收益包括战时人民对国家认同感的提高、战后国家利益的增进、国家获得较好的和平状态发展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等,只有战争的收益超过了战争的成本时,才有必要发动战争。这些成本收益的计算,都是战前“庙算”的任务。
发动战争是为了得到更好地和平,是为了实现保国安民的最终目的,这是孙子思想中价值理性的体现,这也是战争的一项指导原则。
(三)“修道保法”的治国观
孙子在第四篇《形篇》中提出了“修道保法”的思想,其讲到:“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孙子·形篇》)而“修道保法”的最终目的又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孙子·形篇》)。国家需要富国强兵,屹立于世界之林,以断绝他国的侵略企图。
何谓“道、法”?孙子在首篇《计篇》中将二者与“天、地、将”共同提出,并称为“五事”,也就是孙子的战略分析框架。“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孙子·计篇》)换言之,“道”即现在所讲的国内政治基础;“法”包括三个方面:“曲制”为军事组织、部队编制,“官道”为人事制度,“主用”为军费、物资的供应系统,简言之,“法”即为有关国防的一切法令规章和管理系统。
孙子讲“修道”,是通过君主的一系列仁政爱民的措施,赢得民心,使民众与自己同心合力,打牢国家的政治基础。这与孙子在《谋攻篇》中所讲的“上下同欲者胜”是一个道理。
如何使“民与上同意”?关键是让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民只有安居乐业,才会全力拥护君主。孙子在《作战篇》中对战争与经济的联系进行了详细论述,见解独到深刻,但孙子并未对经济发展有任何讨论,全书也没有任何有关“富国富民”的论述。在先秦诸子中,孔子讲“足食、足兵”,荀子讲“裕民、富民”,墨子讲“节用”,商鞅讲“农战”,他们都有对如何发展经济的论断,孙子与之相比,似有逊色。
“保法”与“修道”是相对应的两项主张。“保法”从广义讲,就是健全和严格法制,使国家的各项事业都有强硬的制度保障。
孙子的“保法”主张体现在健全制度、严明赏罚、明确权限分工等各个方面。第一,制度要完备。第二,赏罚要严明。第三,统帅要自主。这对于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法律必须完整科学,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客观情况相适应,使各项事务都有法可依;执法必须公正严格,保护法律尊严,这是法治与人治的最大区别。
“修道保法”就是稳定国内社会秩序,巩固政治基础,使国家自身富强,体现了孙子工具理性的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法著作最高峰,其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极高声誉,诚如以色列战略家克里费德所云:“在所有一切的战争研究著作中,孙子是最好的,而克劳塞维茨则居于第二。”不仅如此,《孙子兵法》的应用范围已由军事领域扩展到其他各个领域,并且试图将其思想应用到经贸和管理实践中,也早已成为一种风气。这也提示我们,读《孙子兵法》一定要结合自身经历体验,要有所体悟,学以致用,经世济民。若局限于句读之中,实无必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16: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