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16 13:59:00
|
只看该作者
《倾斜的伞》这篇课文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写了外公和外孙女两代人之间互相为对方打伞的场景,表达爷孙间浓浓的亲情。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倾斜的伞”里面包含的意思,感悟外公和“我”之间温馨的亲情,学会把爱心献给亲人。
教学时,通过谈话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我主要采用教师示范朗读、自由读、齐读,小声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如:为了让学生领会课文中“人物”之间的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通过先让学生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并在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朗读声中对课文出现的两个人物(“我”和爷爷)在情感上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及时激励,且努力做到评价语言到位,具有针对性。如:“读的很有感情,读出了可爱的语气,读的很认真,声音很轻柔,读出了爷爷对我的关心…”。这些话语有利的激发了学生积极朗读的愿望。
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在本课教学中就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倾斜的伞》是一篇叙事兼有抒情的散文,它以“雨中倾斜的伞”为线索,将外公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公的爱这一爱的情感线连缀起来,让人体会到亲情的温馨。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读懂文章,了解在雨天外公对“我”的呵护和长大后“我”对外公的照顾,体会祖孙间的亲情,从而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我觉得本课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具体的语言文字,去发现真爱,感悟真理,袒露真心,抒发真情,表达真意。使学生在字里行间悟情,点点滴滴品爱,身体力行报恩。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把教学思路定为:以“读”为“针”,以“情”为“线”,在穿“针”引“线”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体会真情,感悟文章主旨。教学完毕之后,我和学生的表现赢得了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这另我倍感振奋。静心反思,我觉得这节课成功之处大概有以下几点:
1、以“情”为主线。
这篇文章看似语言平淡,实则真情涌动。无论是“我”困惑地问还是外公“微颤”地说,都是爱的语言。因此,我紧扣一个“情”字,把教学设计为抓课题——隐情、读课文——诱情、品文字——悟情、巧拓展——抒情、赏旋律——激情、小练笔——延情几个环节。整节课上,我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和小结,以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紧紧吸引。
2、朗读感悟: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读中感悟。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自由读、齐读,小声读、分角色朗读、赛读课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以读代讲,达到了读中悟情,读中理解的效果。
3、爱的体验。让学生回忆身边令人感动的点点滴滴,同时用音乐去渲染,打造一个氛围,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表达的丰富性,又把本课情感目标进行内化,使关爱他人的种子在学生中慢慢地扎下根。
4、鼓励评价。整堂课中,我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激励来更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大多数学生都能由课文联想到自己的父母等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尤其最后我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已经学会了感受爱,爱不仅仅来自长辈,只要你会感受,来自老师、同学、朋友的,来自熟悉的人或陌生人的……爱其实很简单,一个眼神,一次抚摸,一个微笑……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你感受到爱了,老师也希望你们学会回报爱!”......我们在接受别人关爱的同时,要学会去关爱别人。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本着一贯的教学作风,“平实、踏实、真实”,力求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之处,比如,没能准确地把握时间,导致后面的教学有些仓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互相之间的评价有些少;等等。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本人也受益非浅,不仅在教学上学到了很多技能,在人格上同样也受到了一次洗礼。相信在今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工作,而我手中的这把伞会也倾斜于我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大家共同生活在爱的伞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