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了说明文单元了,我和学生都发怵。学生发怵是觉得它枯燥无味;我发怵则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说明书一样的文章讲得有意思。两个课时的《中国石拱桥》过后,我的探索愿望更加强烈了。
相比较于简明平实的《中国石拱桥》,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已经是妥妥的“文艺范”了。可是毕竟是说明文,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学生们垂头丧气、怨声载道。“老师,这篇说明文又要熬几个课时啊?”“熬?”我无比惊诧的抬头,却看见孩子那厌弃又无奈的眼神。我眉头一皱,心里有了想法。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都爱笑爱闹,按部就班的讲解确实略显枯燥、乏味。于是我打算以“我是小小解说员”为主线来设计这节课。说做就做,我找来了关于苏州园林的影视、图片,认真斟酌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首先,我播放了一个4分钟左右短片《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让学生仔细欣赏并谈谈感受。伴着舒缓雅致的古典音乐,孩子们看得很入神,还不时用笔记着什么。观赏完毕,教室里异乎寻常的安静,原来孩子们还沉浸在唯美的画面里。“来,大家说说,有什么观赏感受?”“老师,好美啊!”“怎么美?”我顺着他的回答进一步引导,“嗯……像画一样。”“可不可以用具体的词语来形容呢?”“古色古香!”“美如仙境!”“古典雅致,美不胜收!”看着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回答,我做了简单的肯定后,抛出了另一个问题:现在大家来扮演苏州园林的小导游,为这段唯美的短片配上解说词。接着投影展示具体要求:充分利用“剧本”——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解说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用“我说苏州园林的 美”分述特征,并把握解说的顺序,列出解说提纲,并予以演示。
小小的教室顿时兴奋起来,小组合作不再是“沉默四人组”。大家忙着选举解说员,忙着解读“剧本”,忙着列解说提纲,忙着组织语言……我穿梭其中,为他们的提纲稍作点拨指导。看着忙碌的孩子们,于这种喧腾的氛围中,我竟然有一种“忙中偷闲”的愉悦感。
讲台上的他们,手里拿着小组合作完成的解说提纲,一本正经地解说模样,让我心里窃喜:因为他们已于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