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5 12:24:00
|
只看该作者
人生如一座山,生无所息,攀爬中,不免出现那诱人的草莓,可是,在草莓的这边,总有世俗的篱笆,篱笆这边的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盯着,抑或翻过篱笆。
荀卿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年少轻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年少的狂总被无情地压制,总被那恼人的篱笆所阻挡。
是那部一炮走红的《三重门》么?是那一本潇洒的《杂的文》么?是那本讽刺的《穿着棉袄洗澡》么?韩寒,这个挣脱世俗枷锁的雄鹰,在文学的天空里,背负青天,笑看斥。他的故事早已妇孺皆知:高中考试惟有语文及格。学生在世人看来,只有学习好才有出息。而他偏不,毅然弃学从文。而今,他的前途灿烂辉煌。他是幸运的,因为他面前的篱笆并不结实,父母的支持,自身的努力让他成功地摘到了“草莓”。
可还记得那位年迈的举人?苦读半生,在年迈之际中举,却又因此而疯。范进没有越过心中的篱笆,这个篱笆是用世俗和功名编制而成的。为了功名,他不惜耗其一生;为了功名,他不惜全家受贫;为了功名,他不惜忍辱负重。封建思想,最终让其付出一生。同样,他也得到了心目中的草莓,可是,他的代价太大了,一生的自由,一生的光阴就这样在一个小小的举人中消逝。
逝者如观流水,来者如仰高山。在篱笆面前,我们又该如何取舍心中那颗诱人的草莓?是义无反顾地翻过去,还是在篱笆这边痴痴地凝望?不!在翻越“篱笆”时应审时度势,掂量轻重。倘若“草莓”只是幻影,又何必强求?倘若“草莓”是上帝的礼物,又何必迟疑?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我认为,如果我能,我必然爬过。草莓,真甜!脏了围裙,又有何关系?自信是向前的勇气,现实是生存的真理。我猜,如果上帝也是个孩子,在现实面前,他也不会逃避。
自律与他律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那么规矩是怎样形成的呢?
通过材料,也许我们得到了一些启示。五只猴子,都想得到可口的香蕉,然而获取香蕉并不顺利,几个回合之后,它们明白了是主人并不愿让它们吃到香蕉,因此个个老老实实地待着,无谁再敢尝试。等实验者换了一只进去时,因为新的这只
并没有经历高压水枪的阻挠,一看到香蕉便上前去取。这时因为其它几只得到了教训,明白如果它去取自己也会受连累。于是马上阻拦住它。一次次调换一次次被阻拦,于是笼中的猴子因为别的猴子的阻拦,明白了香蕉不敢碰的规矩,成了“自律”一群。
“自律”一群的产生,其实是通过无数次“他律”而实现的。没有别人的阻挡,恐怕不但自己不懂规矩,还牵连别人。因此,我们应该明白,“自律”与“他律”是密不可分的,在一个集中体。要通过自律来形成他律,通过他律来形成“自律”的群体。因此规矩就形成了。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封建等级观念比较强的国家,古代君王与大臣的地位也是有鲜明的悬殊,因此无形中就形成了从属关系。随之,规矩也就越来越多。大臣要听随君主的命令,君主会制定一些律令管理百姓与官员。一代代的官员,都明白了这种从属关系,这种君主制定的律令也便传承下来。一个大臣犯了罪,其他官员会按罪惩治。因此社会上的犯罪行为会受到约束,国家政局会因这些律令而稳定,社会也会随之安定。慢慢也似乎人们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正当的行为,会受到别人的局限甚至受到惩罚,因此以后的人就会规规矩矩的。那(在)他律的条件下,形成了“自律”,通过自律来形成“自律”的群体,使人们都生活在有规矩的环境中。生活有了秩序,社会得到稳定。
试想,如果没有了“他律”,没有了“自律”,那么何谈规矩,何谈方圆。如果社会上的贪官,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没有受到舆论的谴责,那么贪官岂不更加无法无天。试想今天如果你在街上遇见了一个小偷,对于他的偷窃行为,你视而不见,那么明天被偷的,也许就是你。这种行为如果没人制止,那么社会的安定何谈。本来小偷自己就缺乏“自律”又没有“他律”来制止偷盗行为,那么就无规矩可言。通过“他律”来形成“自律”的集体十分必要。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自律与他律不成规矩。
所以,维护规矩,人人有责。让他律来创造自律,用自律与他律来构成“自律”的群众,让我们都生活在有规矩、守规矩的群体中。
高压下,我们丢失了什么?
一百多年前,在几声枪响下,我们国家开始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这是否意味着,一切都将有一个新的开始?
不,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那缠绕在人们心头的精神枷锁还没有“革”去,它是那样的根深蒂固,那样的牢不可破。
从秦始皇建立统一的秦朝到汉朝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再到宋朝理学思想,最后到明清的文字狱。这些像是一道道的紧箍咒扣在人们的大脑里,世世代代的人们开始相信,“哦,这辈子,我只能被压迫,不能反抗。也许到下辈子投胎到帝王之家,就不会再受压迫了。”
呵,好一剂精神鸦片,好一道精神枷锁。竟禁锢了中华人民的思想达几千年。那区区的几声枪响算得了什么?它究竟起过作用没?
看,统治者们在干什么?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一会儿又戴上了皇冠,拿起了诏书。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