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心得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2 00:1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朋友推荐了《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这本书,假期正好可以看一看。

开始,比较疑惑什么是“独立教师”。初读就得到了答案,郭初阳老师从传统的学校中脱离出来,追求更广阔的语文观及语文教学,追求有趣、有料、有种的语文课堂,成为一名独立的语文教师,不受限制,天高海阔。深入拜读此书,就产生抑制不住的好奇心,真想看看这位郭老师到底是个什么模样——深刻、真诚、厚重,又有一些叛逆。

书中有几篇文章涉及到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中的课文,其中一篇名为《太少的文学,太多的政治——读<走,我们去植树>》。让我忍不住想就这篇文章,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布罗茨基说:“一个人的诗读得越多,他就越难容忍各种各样的冗长,无论是在政治或哲学话语中,还是在历史,社会学科或小说艺术中。”由此,郭老师说:“自小就有机会接触优秀诗歌的孩子,必定是充满想象力与自由精神的。”可见诗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郭老师说:“鉴定一首诗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朗读一遍,好诗的音节一定坚实饱满。”但《走,我们去植树》这首诗在郭老师的眼中是经不起朗读的,它的音节零乱空洞。句子没有连贯性,从“绿色工厂”到下一句的“快乐的音符”,让人摸不到头脑:“工厂”和“音符”是怎么搭上边的呢?在字句的使用上,更是出现了基本的错误:“片片枝叶都是快乐的音符”中,“片片”能修饰“叶子”,用来修饰“枝叶”却有些牵强;“多栽一棵树,就多增添一片新绿”中,“增添”和“多”重复使用。等等。除了这些诗歌上的“不合格”以外,郭老师借陈寅恪先生的“以诗证史,以史解诗”的方法,推理出《走,我们去植树》这首诗可能写于1972年12月以后。课文笔调欢快轻松,但现实情况处处危急,有粉饰太平之嫌。

其实细细想来,从小到大学习过的语文课本中,像这种政治意义大于文学意义的课文还真不少。但反过来说,语文教学由于是母语教育,又承载了太多不属于文学方面的内容,从政治到德育,再从纪律到习惯,等等。语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更多的是对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培养。这就要求语文课本及课堂去尽可能的涵盖所有。当然这并不是说语文的课堂上就不能或不应该有文学的学习和教育,语文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此。对教材可以有质疑,可以有批判,在质疑和批判的同时,用自己的力量去对学生造成影响,就像郭老师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提到的:为呼应植树的话题,在本文行将结束时,不妨温习金子美玲的《树》,这也可以帮助读者恢复对诗歌、对语文的正常感觉,体会真正的树的快乐。

同样,我们可以在教学的最后对学生说:既然提到了植树的话题,在课文的最后,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一棵小树苗在真正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后,会有怎样的快乐。

附:

树——金子美玲

小鸟

在树枝尖尖,

娃娃

在树荫下秋千,

小树叶

在树芽里面。



树啊,

树啊,

很开心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14: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