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10-17 22:22:00
|
只看该作者
片段一:
师:(提供泡沫块、橡皮擦、西红柿、铁螺帽、大头针、纽扣、蜡烛七样物品)我们先来猜猜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生开始活动,3分钟后学生开始汇报)
师:请同学来汇报一下猜测的结果,并说明为什么。
生:西红柿是沉的,因为它很重;蜡烛是沉的,因为蜡烛很大;橡皮擦沉,因为有重量;铁螺帽沉的,因为它很重;泡沫浮的,很轻;纽扣浮的,也很轻;大头针浮的,又细又小又轻。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我觉得大头针是沉的,因为大头针是铁做的。
生:我觉得蜡烛是浮的,因为面积很大。
生:橡皮擦是浮的,因为很轻。
生:纽扣应该沉,虽然小还是有点点重。
……
师:大家把材料放到水中试一试,观察一下结果如何?
(生动手实验)
师:你们都猜对了吗?
生:没有。
师:哪些没猜对?
生:西红柿是浮的。
生:大头针是沉的。
生:蜡烛是浮的。
生:橡皮擦是沉的。
生:纽扣是沉的。
师:起先你们认为沉浮和轻重、大小有关,现在你怎么看?
生:和轻重有关系,因为铁螺帽虽然很小,可是它很重所以会沉。
生:我认为和大小有关,因为西红柿虽然重但是很大,所以会浮。
生:大头针虽然没有西红柿重,但很小,所以沉了。
生:我认为和轻重大小都有关系,西红柿很大浮,大头针很小沉,泡沫轻的浮,橡皮擦重的沉。
生:我认为和大小没关系,因为泡沫不管大小都会浮,因为很轻,所以只和轻重有关。
……
片段二:
我想起了在调研中听到的另外一位老师上的这节课,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这一活动她是这样设计的:
师:把身边的材料放进水里,在放进去之前先猜测是沉还是浮,边填写报告单,边实验观察。
附:
科学报告单
实验材料
猜测哪些会浮?
猜测哪些会沉?
猜错了哪些物体?
你觉得沉浮和什么有关?
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在老师布置任务之后,学生开始动手实验。铅笔盒与铅笔盒里面的东西成了学生实验的首选材料,学生们纷纷把各种各样的笔、还有橡皮擦、直尺、铅笔盒等物体放到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
6分20秒之后,学生开始汇报。
生:铅笔盒不会下沉。
生:笔头会沉而笔身会浮。
生:手表放到水里会下沉。
……
师:你觉得沉浮和什么有关系?
生:跟物体的重量有关系。
生:跟空气的压力有关系。
生:跟水的浮力有关系。
生:跟水的多少有关。
……
老师把学生汇报的一一板书在黑板上,用了8分钟。接下去老师带领学生研究了沉浮与轻重的关系(15分钟),第34分钟的时候,出示科学计划表,要求学生选择板书中的一个问题课后继续研究。计划表中包括这样的一些问题:你研究哪一项?需要的材料要具备什么条件?你打算带什么材料来做实验?你还需要收集哪方面的资料?你们打算怎样分配工作?你们打算怎样实验?
这是一位很有个性的老师,她不想重复别人的设计,力求能有自己的特色。在材料的运用上,我们明显看出她的意图,那就是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研究。
思考二:材料来自学生身边的生活还是来自教师精心的准备?
那么,科学课中实验的材料应该是来自学生的生活还是要教师精心准备呢?我想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后者。“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可以成为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探究活动都可以成为科学课的活动。科学课和科学教材的活动,应该是学习主体层面上具有足够的发展意义,教学活动层面上具有足够的效率的科学探究活动。同样,科学课活动的材料来源于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作为科学课活动的材料。科学课活动的材料,应该是有典型性、有结构性、有启发性的材料,是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发展的材料。
我们通常所说的材料要生活化,要把学生的探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里并不是说生活中的材料都可以作为我们科学课中的材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们在保证材料具有典型性、结构性、启发性的同时,仅可能让它接近生活。
教师应该怎样挑选材料呢?
去掉有争议的材料。片段一提供的材料,把书上的红萝卜变成了西红柿。原因是红萝卜在水中有时是沉有时是浮的。原来浮的萝卜在水中浸久了就变沉了,有的老师试教时红萝卜是浮的,到了正式上课时变沉了。还有的红萝卜原来就是沉的。因此改成西红柿会去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书中的牙签也是这样,有时候沉有时候浮。
选择会猜错的材料。片段一除了泡沫和铁螺帽学生的意见比较统一之外,其他的都有可能猜错,或者会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学生猜错了,说明他们原有的认知跟事实之间有矛盾,矛盾越激烈,越能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泡沫是大的,浮,铁螺帽小,沉。西红柿是重的,却浮了,大头针是轻的,却沉了。在矛盾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精细,认知会不断深入。但这组材料中还有一点问题,找不到大的沉小的浮的物体。西红柿、泡沫、蜡烛能浮,都是大的,大头针、铁螺帽、橡皮擦、纽扣会沉,都是小的。书上的牙签想说明小的物体也有浮的,但它有时会沉,顾此失彼,去掉了它应该有一个同类的物体来代替。如果在这里选用较大的橡皮擦,选用较小的蜡烛,如那种生日蜡烛,效果可能会好些。
材料有时候会成为学生探究的垫脚石,也有的时候会成为学生探究的绊脚石。如何把这块绊脚石变成垫脚石呢?教师除了精心挑选材料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材料。
学生实验观察这一组材料之后,书上提示:分别按大小、轻重顺序排列,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系吗?片段一中老师没有要求学生这样去做,我认为是可行的,学生在观察这一组物体的沉浮之后,不需要排列,就能够认识到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无关,和它的轻重无关。教学中,在学生汇报之后,老师问:起先你们认为沉浮和轻重、大小有关,现在你怎么看?学生的回答显然不是我们预料中的答案。通过这一组材料的观察,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沉浮和大小无关,和轻重无关。上课时学生之所以这样回答,原因在哪里?我想首先是教师的提问不明确,没有紧密地围绕所提供的材料展开,把材料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如先问学生:原来我们认为轻的浮,重的沉,看了这组材料之后,你怎么认为?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系吗?这样,材料的作用可能会更多地发挥出来。其次是学生的认知可能已超出了我们的预料。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就大小或就轻重来论沉浮,很多学生已经能够把两个变量都考虑进去了。就这一个环节,应该怎样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考。
活动三:物体的沉浮和大小有关吗?
师:我们要研究沉浮与大小是否有关,要选用怎样的材料呢?
生:选用大小不同的材料。
生:轻重要相同。
教师让学生拿出第三组材料: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柱体,颜色相同,来源于《科学》配套工具箱。三个圆柱体的接口处都用胶带纸贴着,里面放了同样多、同样大的螺帽,在圆柱体的外面老师都注明了:25克。
师:猜测一下,这三个圆柱体放到水里去之后的沉浮情况。
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