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啊?
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从形态上看,超额准备金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具有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如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准备存款等。国内股市建立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 ●1998年3月21日,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至8%。调整后第一个交易日沪综指微跌0.64%,随后走出上扬行情。 ●1999年11月21日,存款准备金率从8%下调至6%。调整后第一个交易日沪综指微跌0.26%,此后不久,股市走出波澜壮阔的大行情,至2001年6月创出历史高点。 ●2003年9月21日,存款准备金率由6%上调至7%。调整后第一个交易日沪综指下跌0.71%,随后两个月大盘出现一波较大的反弹行情,由1300多点涨到1700多点。 ●2004年4月25日,央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至7.5%。调整后第一个交易日沪综指基本以平盘报收,随后持续了5个月左右的下跌行情。 以韩国为例,从1986年开始,韩国银行为应对外贸部门通过持续经常账户盈余给货币供给带来扩张的压力,先后多次提高准备金率。最后一次是在1991年将准备金率上调3%,力度很大。另外,马来西亚在1972年为抑制出口剧增带来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由5%提高至8.5%,并开始对金融公司实行2.5%的存款准备金率,后来又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0%,金融公司提高到7%。 发达国家中,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也曾为平抑货币扩张压力上调过存款准备金率,说明即使在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上,准备金率政策依然有发挥政策效果的余地与空间,当然,海外的准备金政策运用历程也显示出调整准备金率政策的强大冲击力,特别是在紧缩力度较大时,对股市、债市等的冲击较大。存款准备金最初起源于英国。1913年美国的联邦储备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当时立法的目的在于确保银行体系不因过多的放款而发生清偿危机。1935年的美国银行法开始授权联邦储备委员会可以对会员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节。也正是这时候,法定准备金率才开始正式作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的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中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并且具有强制性。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可以有效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决定乘数大小从而决定派生存款倍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认为,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方面直接冻结银行一定数量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则影响货币乘数,产生多倍收缩效应。即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有货币政策中的“巨斧”之称。按金融学家米什金的说法,在对经济进行结构性微调的时候,×××调整准备金率如同用汽锤切削一颗钻石,可能对经济造成冲击,因此它往往无法作为经常采用的货币工具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