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10-12 13:43: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创新: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迈进21世纪的门槛,面对教育飞速发展的形式,我们不能在等待,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以现代教育的理念改造我们的课堂,提高师生的课堂生活质量。我以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做研究型的教师,永远把语文教学工作做为研究的对象,针对不同的学生修订教学方案。“不重复过去的教学”是我工作的一个准则。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想,教师首先是一个不断实现教学创新的劳动者。我们的课堂永远对学生有一种魅力才体现它的生命力。拿语文教学来说,如果堂堂课都是一个范式,堂堂课都在枯燥地分析、讲解课文,小孩子的学习热情又怎么能被激发起来呢?结合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有重点地谈一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做法。
一、冲破繁琐分析式的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教学策略。
以往的语文教学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分析式”,这是长期采用文学分析法进行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结果。今天,随着我们对祖国母语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文学分析法并不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起码从实践看,不符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小学语文教学是以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为己任的教学,不是以研究语言、研究文章为己任的教学,更不是以研究文学为己任的教学。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不但高耗低效,而且学生越学越失去灵性,创新的潜能难以发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把大量时间花在研究语言知识和研究文章知识上,而没有花在学习和运用语言上。把教学定位于研究语言知识和文章知识,就会导致繁琐的分析之中,小到像背解释、背语法、背修辞等,大到对篇章相关知识、专门术语的识背上,为了达到此目的,就要孤立地对文章进行琐碎(有专家称为肢解式)的分析。其实,我们开设语文课的核心任务,就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定位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就会导向教学是主要建立语言符号,并培养初步运用语言(符号)表情达意的能力。语言获得和语文能力的生成方式只有靠语文实践,而不是靠对课文的分析,特别是教师一相情愿的大讲特讲。这一观念的确立,将有助于我们突破现有的繁琐分析式的教学模式。当然,我认为,“分析”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必然存在教学过程中的,因为教学的过程中必然有思维过程存在。为了获得语言而进行的课文分析是必要的。我们反对的是一种忽视语言获得与语言运用的对文章微言大义地进行分析的教学方式,它已走到了一种模式化的地步,它注重对已有知识的听记与全盘接受,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充分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怎么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呢?因此,我尝试在教学中冲破繁琐分析式的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教学策略,实践语文的创新教育。主要策略有:
给学生发现的时空。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常常沉醉于自己的独特的发现之中。发现,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对已有事物的新的审视,它有利于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过去,我们在语文的教学中总强调“给予”,而给予的空间是有限的。其实,当我们把“发现”的权力交给学生后,我们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成果。比如阅读教学,新课标强调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在这个“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有许多独特的发现。拿《猫》一课来讲,它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教师能给的东西可谓不少。但是,我们能不能不“给”,而是启发学生“发现”呢?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就请学生仔细读课文,谈谈自己的发现。结果如下:
……
生:我发现老舍先生笔下的猫不像猫,像人。有脾气,有性格。
生:我发现老舍先生没写猫的外貌,写的是猫的性格。
生:我发现老舍先生爱猫,既养大猫,又养小猫。
生:我发现这篇课文写的跟《趵突泉》写的方法有类似的地方。
师:(很惊异)你说说看。
生:我发现《趵突泉》是先写大泉,再写小泉,这篇《猫》是先写大猫,再写小猫。再有,写大泉和小泉都是先总写“泉太好了”“池边还有小泉呢”,《猫》也是先总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再具体写。所以,我说老舍先生在写法上爱用这种方法。
……
而且,不同的班级的学生有共同的发现,也有不同的发现,都成为了课上生成的教学资源。从学生的发现可见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他们不但发现了教师要教给的知识,而且他们发现了许多教师根本没有注意的地方。像上边第四个学生的发现就很有独到的见解,他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发现了“新大陆”。老舍先生不一定在写作时是这样想的,但学生却给予了“评价”“鉴赏”。这个发现体现了学生的四位的活动,而且,它进一步揭示了《猫》一文的篇章结构,即文章的思路。所以,教学中,我们不妨给学生多一点发现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释放他们的潜能。事实上,学生在发现中,往往还会挑战书本,发现教材中的问题,这种发现可以令他们兴奋不已。我记得我在教《我和狮子》一课时,有个学生就发现课文中描写的狮子“爱尔莎”是只母狮子,而课文的插图却画成了雄狮。再有,有一次我听一个应聘教师的课,执教的是《大象“醉酒”》,学生就发现课文写的是非洲的大象,而插图中画的是亚洲象。这说明学生读书是很认真的,并运用了课外的知识。遗憾的是这位教师只想着走教案,对学生的发现没有给予积极的评价。其实,学生的这种敢于挑战书本的精神就是创新教育中应保护的精神。
提倡个性化理解与表达。
创新性蕴涵于学生个性的学习与实践中。语文教学本身可以更好地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难道不是吗?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一首意蕴无穷的古诗,给了人多少回味的空间,给了人多少想象的余地,它会引发学生许多独道的见解。再有那一篇篇作文,不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在倾吐吗?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提倡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的策略呢?
其一,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议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特别鼓励有创意的阅读。比如,在《少年闰土》教学中,我曾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少年闰土的特点:知识丰富、勇敢能干。不想,有个学生认为,说闰土“知识丰富”不准确,因为闰土只是个农村的孩子,他所讲的都是农村的有关知识,进了城也有许多不知道的东西,所以,跟“我”这个少爷比,他只是“农村知识丰富”,不能说“知识丰富”。学生的这个发言很有道理。我当即肯定了他的发言。再有《雪猴》一课教学中,我曾让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选取雪猴“招待人”“模仿人”“关心人”“帮助人”的材料来写。大多学生都认为这些材料典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雪猴对战士的深厚感情。但是,有个学生认为,作者之所以这样组材,是因为文章开始写了中午发生的事,接着写了早晨发生的事,自然最后要写一件下午发生的事,所以,他认为这样写就避免了时间上的重复。这名学生的观点不一定符合作者的想法,但是这种认识却对指导学生今后作文的选材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在正确指导学生认识文章取材的同时,对这样的独到的见解应给予表扬。
其二,在作文教学中,巧设情景,激发思维,让学生写出鲜活的文章,倾吐富有个性的语言。我只是指导学生梳理语句,更通畅地表情达意,而绝不来个“满篇红”式的修改。记得春天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以假如我不允许同学春游为背景,给老师写一封信。学生情绪激昂,一篇篇富有个性的信交到我的手里。其中一位女同学竟在四十分钟里,一气呵成一篇一千四百字的信。她旁征博引,语气时缓时急,文笔流畅,情真意切,其中有对春景的生动描写(意在触动教师之情),有对教师错误决定而产生的后果的分析(意在提醒教师之过),有对教师的真切恳求(意在打动教师之心)。可见这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孩子。我想,我们必须让一个个孩子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成为个性健康发展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