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过头来,审视我的数学课堂,我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它总显得那么单薄、稚嫩,到底少了什么呢?
虽然经验匮乏,教学技艺不够娴熟,对课堂活动环节的把握仍不是游刃有余,但这并不是最核心的。偶然间,看到一句话:“数学课应当很好地体现数学课所应具有的‘数学味儿’。”我如梦初醒,的确,我的课堂最缺乏的便是真正数学的本质,“数学味儿”被各种形式、浅层的环节冲淡了。
在我的课堂里,我留心融入情境、生活、合作、展示、互动、游戏等所谓的亮点元素,不论是激励孩子学习兴趣,还是将数学应用于生活,抑或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协作意识,都不能淡化这节课的根:这是一节数学课,要挖掘到数学知识的本质,要帮助孩子构建数学思维,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
比如,在《平行与垂直》这节课中,要帮助孩子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是平行?什么是垂直?为什么“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又如何精确地界定“两条直线不相交”?而我在初次上这节课时,只是通过课件展示,告诉孩子们平行的概念,又设置游戏互动,帮助孩子明确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关系。而我却未帮助孩子去深刻地理解平行概念中“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含义。
这样的数学课虽然生动、环节流畅,却是如此的单薄,缺乏数学的深度,忽略了数学思想、理念、方法。
而在学习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时,对于背后缘由,我没有选择浅层略过,我设置简单习题、数字,借助图片展示来辨析,与孩子们一起探讨:为什么在“舍”或“入”时,只需要看省略尾数部分最高位的数字?为什么省略尾数部分最高位的数字大于等于五时,需向前一位进一?为什么其小于四时,可以舍去?
经过此番深入探讨,孩子们更加明确数学是一门要“讲道理”的学科,“四舍五入”法不只是表面的一个方法,应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是有一定数学依据的。
希望我的数学课堂能够褪去浮华,少些杂质,有着越来越浓的“数学味儿”,我还需要不断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