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9-29 10:4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语文老师应该是专业的。语文不被重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不专业的借口。语文老师的专业那是对语文学科的尊重。有人说:杀猪的可以教语文,扫地倒茶的也可教语文,如果他是专业的,虔诚的,像王力教授,刑福义教授那样,我们一样钦佩。(加一个例子)如果他不是专业的,用心的,这就会成为笑谈,是对语文的亵渎,大家心中自会有一个公正的评价。在诸多学科中,最难教的莫过于是语文,语文是水,他是流动的,没有固定的形态,你可以这么教,他可这么教,永无止境。所以无论你教了多少年,你心中总会有如履薄冰之感,这种敬畏感就是一种专业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你一定会成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如是乎,学生读,你也读,你成为了学生读书的榜样;学生写,你也写,你成为学生写作路上的明星;学生说,你也说,你说得思想的火花四处迸溅,点亮学生心中一盏盏理想的灯。当你成为学生心中的一座高塔时,你就可以骄傲地拍着胸脯说:我是一名专业的语文老师!
语文老师一辈子可能平淡,甚至默默无闻,但只要你是敬业的,专业的,我相信,会有一个公正的评价给你。正如成语所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以上就是我对语文老师的全部认识,虽然肤浅,但我是用心的!
谈完语文老师,下面就切入正题,再耽搁各位一点宝贵的时间谈谈作文教学的一点肤浅的体会。
关于怎样教作文,从参加工作至今,我感觉自己经历了几个明显的时期:第一期散兵游勇期,这段时间,无计划,无备课,信马由缰,东一棒头,西一榔头。拟个作文题,改作文,讲作文,评作文。其结果是广种薄收,有点刀耕火种的味道。第二期为大补期。自从有了网,接触的信息多。众家之长,全部采之。作文教学,大讲特讲,见到好的,便拿来主义,头发胡子一把抓。自以为得了宝,学生却不买账,讲了这么多收效甚微,结果是顶着碓窝子唱戏——人吃亏戏不好看。第三期为小火慢炖期。特别是语文这门基础学科,快不得,急不得,只有不愠不火,才能有滋有味。作文是块硬骨头,只有小火慢熬,其精神方能浸出。所以说作文教学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还是一个有劲道的过程。
前两个时期不堪回首,下面我就把第三期间一些思考和感悟和大家进行一番交流:
怎样去理解作文,我们首先从“作文”这个词眼上说起。“文”是一种底蕴,“作”是一些技巧。没有文,作就成了无本之末,无水之源,一切做的技巧与手段皆服务于文。
文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字,我们姑且不论其博大,就把它狭义地理解为“文本”,也就是我们的教材。我觉得作文教学应该紧紧扣住教材来进行。更严肃一点说,孤立的来讲作文教学,我觉得那是不科学的,不负责任的,甚至是一种偷懒的行为。我们有时运用作文课给学生讲开头的技巧,修辞的方法,选材,立意。讲的头头是道,但学生不买账,仅得皮毛,过后即忘。为什么?当离开教材孤立地去讲,难免不会断章取义,让学生产生生疏感与距离感,引起学生的排斥,走不进学生的心里。长时间的淤积,必然造成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好像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还不曾推开门便止于门外。所以,我个人认为,作文必须以课本为本,讲作文教学穿插与语文课堂之中。其实,我们的课堂中处处都蕴含着写作的技巧,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忽视了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点破!怎么说呢?譬如:《春》这篇文章结尾,三段文字,排比兼比喻。我们会让学生分析其修辞及作用。如果仅止于此,这只能说是知识点的识记,激不起学生心中的波澜,当然就无法成为学生写作技巧的储备。。怎么办?我们就要适时导引,让学生从思想上去突破!我们可以不经意去导引:在写作中你有没有类似的尝试?今后能不能用一用?运用和不运用有没有什么不同?不经意急问,实际上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突破了学生心灵与课本的壁垒。这不仅是作家的,也可以是我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心中明确,写作就这么点事,每个人都可以去写。也可以写的很好。如果每一次分析讲解都做到有意识的点破,日积月累,学生便会有丰富的积蕴,并熟练的驾驭这些技巧,写出让人称道的文章。总之,语文课堂上的写作渗透,就是一点逆向思维的运用而已。我们分析课文就是顺藤摸瓜,写作渗透就是顺瓜摸藤的事而已。(举例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