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有效教学,从制订教学目标开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9-13 11: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效教学,从制订教学目标开始



四川省叙永县赤水镇中心小学 赵世界



  有效教学,旨在“减负”(师生双方通过有效的行为尽可能减少教学投入)和“增效”(师生获得了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即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进步与发展,实现教学目的,达到预期效果,实现投入与产出比率的最大化。它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没有目标或目标不甚明确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由此可见,有效教学目标的制订是有效教学实施的基础。



  然而,在预设教学方案时,有多少教师会认真思考研究确定教学目标呢?最常见的做法是照搬教参,无视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也有的教师制订目标比较空乏,忽视教学价值的正确取向,更谈不上体现出文本独特个性价值。还有的教师教学目标制订过于片面,仅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缺失。



  布鲁姆说:“有效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因此,每位教师应重视研究教学目标。如何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呢?



  一、研读教材,确立体现文本阅读价值和教学价值的教学目标



  文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对教材文本的研读,是教师教学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研读教材,我们要发现教材课文的阅读价值,即课文的思想内容对读者产生的精神影响,价值引导等;更要发现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即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对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习得言语规律、发展语文能力、获得言语智慧方面的独特功能。



  如二年级《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短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谜语的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有老师在教学课文时,认为应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语言,感受科学文艺作品特有的魅力,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渗透科学知识。为此,在制订目标时,细化出了区别于其他文本语文价值的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云”的变化美,体会语言中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观察,并背诵。



  2、在多媒体创设的情景中,让学生亲历水变成“雨、雹子、雪”的场景,了解水的变化,体会文中“落、打、飘”的用词准确,并能在教师提供的其他语境中判断或运用。



  再如四年级《搭石》,这是“农民诗人”刘章写的一篇散文,同他的诗歌有着相同的特点:“朴素、真情、出自自我、通向人心、有益社会”。搭石在文章中实际上是个象征,代表了村民的美德:默默无闻、为他人着想、谦让礼貌。这种内在的美与外在的自然美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文气贯通,气韵流动。怎样让学生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我想应当让学生体会文中几个场景的动人之处,让这些细节所展现的魅力深深地打动每一个学生。于是,在教学第二课时前,我制订了以下目标:



  1、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清波漾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等词语的意思,能区别“人影绰绰”和“绰绰有余”中“绰”的意思。



  2、品读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在读中悟情,在读中体会文字表现的美,能仿照课文用“理所当然”写话。



  3、学习作者以石喻人的写作方法,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它写下来。



  这样的目标设定,走进了文本,体现了文本的阅读价值和教学价值。



  二、着眼学生,制订恰当灵活动态的教学目标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多大收获。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应归结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发展需要上来。



  着眼学生,制订恰当灵活动态的教学目标,首先应整体把握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总目标和低中高段的各段目标。只有这样,在教学低段时,能“高瞻远瞩”,中段时,能“瞻前顾后”,高段时,能“居高临下”,将各年段之间的目标有机衔接,避免“各自为阵”的盲目性。



  其次,要适合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如二年级语文园地四中的“看图写话”,这是教材安排的第一个写话训练,因此要注意激发和唤醒学生写话的积极性,同时要在写话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语言表达的基础习惯。又因为是观察写话,还应将孩子的目光聚集到图画内容上来。基于以上思考,教学目标不妨这样定位:



  1、通过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鼓励学生按“四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基本要求写几句完整、连贯的话。



  2、引导学生养成“开头空两格,标点符号独立占格”等基本的写话习惯。



  3、在写话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观察、乐于表达的欲望。初步培植学生勇于个性表达的心态。



  再如五年级的“习作”──《介绍一种物品》。这次习作是在学生学习了一组说明文后进行的。由于学生疏于观察,也没有养成有序观察的习惯,很少有人发现观察之物的细微之处,所以写出的文章干瘪、枯燥、笼统。因此,在作文课上指导学生有序观察,明确观察的内容,掌握不同物品的不同观察角度、方法,就成为本次习作的重点。为此,教学目标可这样制订:



  1、通过介绍物品,回忆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积累的说明方法。



  2、能根据提示有序地观察不同类别的物品,在观察中运用“摸、拆、切、砸、咬”等方法,多感官获得对观察之物的全面认识。



  3、能有条理地把一种物品介绍清楚,并写下来。乐于与别人交流。



  三、强化过程,表达具体可测有效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要从这三个维度来考虑。可在具体操作中,有不少教师却将三个维度的目标──列出,岂知“三维目标”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理论参照,而不能直接作为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简单套用“三维目标”,只能使教学目标模糊,失去了语文学科的特性。怎样才能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制订出表述具体可测有效的教学目标呢?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文章的题目为“毁灭”,而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很明显是“把美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以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全篇课文饱含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的思想感情。只有让学生在感受圆明园的瑰丽与辉煌后再读圆明园的毁灭,才能激发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基于此,可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不可估量、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这四个词的意思,再说说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什么。



  2、通过创设情景,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阅读、感悟、对比欣赏、想象中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很显然,这样确定教学目标就比较全面、恰当、具体。因为在目标中既有“认识,理解、阅读、感悟、对比欣赏、想象、初步培养”等行为动词,可以明确知道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有哪些外显行为,又规定了达成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条件。如“理解‘不可估量、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这四个词的意思”是在“联系上下文”中进行的,“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是通过创设情景和抓重点词句来感悟的。



  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是每堂课的方向,它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具有导向作用。有效教学,就让我们从认真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5: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