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班主任管理优秀案例:令人感动的教育瞬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8 20: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令人感动的教育瞬间

武锐利

我的教育瞬间很多,有时我会激动,有时我会兴奋,有时我会伤心,有时我会坚挺。在教育长河中,我做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去年我班转来一名留级男生小张,父母是菜市场卖菜的小贩,据母亲讲,孩子父亲家几代文盲,而母亲也是小学没毕业,文化很低。这是一个有心理问题有情绪障碍的学生。前几天,我惊异地拿着他的75分的卷纸的瞬间,想起他从0到75的转变,我直想落泪,我想起了一年当中之前那些难过而坚挺的日子。
小张转来以后,开始几次小测验考生词,小张都是0分,我和家长沟通,他妈妈说:“他一放学就去托管班辅导作业呀!他回家不学习就爱玩。前他那学校的老师就打呢。他不听话你就打他”我心酸地说:“这个我做不到,我从来不打学生。”我建议家长在家中再考考学生生词。在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测试他也就是30分、40分,但我仍旧鼓励他,每次都说:“比上次有进步了,再努力!”
因为基础太差,很多字都不会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进步还是不算太大。后来,我分析语文这么差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多次思考以后,我终于找到一个症结,就是他家里没课外书。我又和他妈妈商量,给他买点书,我还让她买最简单的。没想到这正是一个关键的突破口。他把他妈给买的书本装在书包里,一下课就看,有时候别人都出去,他还在教室看书。原来,他看书很有兴趣,我心想:这就好办了。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里问他:“看的什么书啊?”他高兴地说:“《一年级的小豆豆》”我说:“老师没看过,你看完给老师讲好吗”。他特别高兴。我还在全班特意提起这个事。我说:“小张同学喜欢阅读课外书,大家有很多人也象他那样,把书带到学校来看吧。也可以下课看看他的书,那本书特别好,我推荐大家也看看。”就这样,几天时间,我们这个三年级的学生小张终于把书看完了,我就让他给我讲,他讲的津津有味。他还说:“我把这本书借给老师看。”我说:“好啊”。后来,他还主动把他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木偶奇遇记》借给我看,他很高兴把他的书给我分享。我也把我的《昆虫记》借给他,让他看完再给我讲。后来,他就这样看了好些书,还都给我讲。其实,他看的喜欢是一方面,给老师讲,老师总夸他讲的真好,知道的真多,他心情愉快,也找到了和老师的良好的沟通方式。逐渐地增强了他的自信,消除了自卑,学习渐渐好起来了。上课开始爱回答问题了。我还给他做过几次心理认知治疗、游戏治疗,进行心理疏导。
现在,他变了,看了很多课外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爱的教育》、《昆虫记》等等。小张是一个心理问题很大的学生,他父母卖菜,每晚9点多才回家,在托管班他不会老师打得很,所以很厌学。而父亲望子成龙心切,对他也是打和骂。他的学习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对学习很厌烦,我了解他其实转过三个学校,才三年级就转过三个学校,可想而知,心理问题不小,他自卑、敏感、多疑,情绪化很严重,有时候老师批评的厉害了,就什么都不想学什么都不会了。明白他这样的心理状态后,我对他一直以鼓励为主,努力发现他的闪光点,上课叫他回答简单问题,增加表扬他的机会,他渐渐地笑容多了起来,有了自信心,我还利用他喜欢帮助别人的心理。在找到教育他的突破口以后,向他示弱,让他借给老师书看,其实老师看过的书很多,这只是一个方法而已,而且,让他给老师讲书中的内容,由于老师示弱,他显得很神气,眉飞色舞地给讲,我听的很认真,这样的心灵互动,唤醒了他的强势,他不再象原来那样自卑、弱小了。他变的自信了起来。学习上也由于心情舒畅了,越来越喜欢语文课,最后成绩赶了上来。现在,他实现的是:从零到七十五分的转变。我高兴地看到了他的变化,现在他成为一个口才挺好,爱回答问题的聪明的小男子汉,和原来的自卑、敏感、多疑、情绪化很严重,没有笑脸已经截然不同了。我非常高兴看到了他的变化。
这么差的一个学生,我庆幸我一直没有放弃他。坚持下来,才会有今天。我想: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其实都是对老师智慧的极大考验,而班主任不断地学习就能支撑起他们磨难的心灵。这一个瞬间这一个案例让我终生难忘。班主任无痕迹地运用心理疏导帮助学生给学生以温暖的唤醒,我相信,要细心琢磨,终身学习,每一个教师都能运用科学的心理方法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内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07: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