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的讲话稿,摘录几点如下——
语文的问题出在哪里?
语文的问题不是出在教学层面,不是教师问题,不是教学问题,而是出在课程论层面。存在于课程形态、课程目标、课程观念、课程教材等根本问题上。
语文课程形态存在的问题——语文课程的主要形态仍然是讲课文
长期来,我国语文教学五分之四时间用于讲一篇篇课文,上语文课就是讲课文。尽管诸多有识之士反复批评,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但语文课程的主要形态仍然是讲课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主要也是聚焦在如何讲好一篇篇课文,怎样提高讲课文的效率。语文教学竞赛,也是在比谁讲得精彩,讲得有深度,有新意,有水平,谁能讲得听课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语文课程应该对接现代社会对本课程的诉求——建构朝向“运用”的课程形态。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我国语文课程将大量间消耗在文本解读上,文本解读式的课程形态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诉求是不对称的。语文课程应该对接现代社会对本课程的诉求,建构“理解”和“运用”并重,并且朝向“运用”的课程形态。
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
语言教育重在应用,重在表达;文学教育重在审美,重在欣赏。语言教育讲究“训练”,文学教育注重“感悟”。
评价语文教学的依据
主要观察对象不是教师在课堂里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习后在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行为上有什么收获,发生了哪些变化。
正如现代课程论之父泰勒所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就是:语文的基础学力(基本的语言能力)具有怎样的结构,它是如何形成、发展的?揭示它的形成过程及其条件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核心课题。这方面的研究尚待开拓。(钟启泉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序)
重构小学语文课程形态
要想使中国语文教学有实质性的推进和突破,就必须: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应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并朝向“表达”;在教材编写上,应变阅读本位的“阅读教材”为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材”;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应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应变“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