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子兵法与养生治病全文在线阅读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5:54:00 | 只看该作者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的“法于阴阳”,就是指主动适应四时气候来养护身体。后代养生家多因循《黄帝内经》的上述思路,逐渐创立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适应环境养生法,它们包括:适应四时节令养生法,适应昼夜晨昏养生法,适应地理环境养生法,日光养生法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特征就是要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尽可能地让人体充分利用外界地理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条件,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人们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努力去适应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他所生活的环境。环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社会环境和每个人居住的小环境。在环境中,有许多因素每时每刻地作用于人的机体。这些因素,可概括为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不仅错综复杂,且处于经常不断的变化之中,人体借助机体内在调节和控制机制,与各种环境因素保持着相对平衡,表现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但是人们的这种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当有害的环境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者超过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引起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第26节:养生如养军(5)

  环境因素自古以来就非常受到人们重视,如《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的记载:“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非常清楚地指出了:若是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多短寿。可见,居住地方的水土、气候环境对人体的健康长寿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研究认为,海拔1500~2000米之间的山区,阴离子密集,确实是长寿的地理环境。根据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百岁以上老人有3700多人。这些长寿者大都生活在森林多的山庄和少数民族地区。
  科学家认为以下几种自然地理环境堪称养生最佳环境,有利于人们建康长寿:
  水库周边空气新鲜,水质洁净,噪音少,阳光充足,致病因素少。
  瀑布近区水质好,污染少,瀑布飞流直下时会释放一种有利于身心舒爽的阴离子。
  森林地带气温润湿,景色宜人,空气清新并含有大量对人有益的阳离子。
  海边海阔天空,景色宜人,阳光充足,山水撞击的浪花中含有大量阴离子。
  3.兵非多益,食非过益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其重要性是自不待言的。但是,唐朝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却告诫人们:“万病横生,年命横天,多由饮食之患。”(《摄养枕中方》)如果饮食不当就会招来各种疾病,甚至短命夭折。清代医学家徐大椿则以用兵为喻,形象地说明饮食不当的危害。他在《医学源流论》中说:“古人好服食者,必生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
  那么什么是饮食不当呢?
  简单地说,就是“过”。喝得过多,吃得过饱,粮食过细,肉食过腻,诸如此类都是“过”的表现。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那种为了填饱肚子而过食、强食的现象已不多见,但是因为美味佳肴而大吃大喝的事却是相当普遍的。殊不知“五味之过,疾病蜂起”(元?朱震亨《格致余论》)。因为鸡、鸭、鱼、肉、精米细粮经煎炸、熏烤、油炒、火炖之后,如果过多摄取,就容易因内热过重而引发热毒、疮疡、痰热等病证和消渴、痈肿等疾患。这与现代医学提出的,多食这类食物容易导致或引发高脂血症、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痛风疖肿感染等疾病的理论是一致的。
  另外,偏食是过食的“怪胎”。偏食往往造成体内营养素不适当或不平衡,引起机体代谢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因而对某些感染抵抗力下降,而发生多种疾病。

                  
第27节:养生如养军(6)

  古典医书中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这些都是告诉人们偏食对人体是有害的。
  那么,怎样饮食才有益于养身防病呢?
  早在二千多年前,孙子就提出“兵非多益”,认为要取得战争胜利并不一定兵众愈多愈好。《黄帝内经》中也有相同的思想,即看到饮食过度的危害,主张食非过益,贵在能节,因而在总结长寿秘诀时,将“饮食有节”作为重要的一条。
  所谓“饮食有节”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
  一、饮食适量,要有节制,勿过饱、勿过味、勿偏食。合理安排膳食,配调适宜,主食要注意粗细粮混合,副食最好荤素搭配,做到“谨和五味”。尤其是老年人,阴虚火旺,消化功能衰弱,容易饥饿,但稍多食后又消化不了,反而引起食欲减退,所以必须按照规律,在饮食的数量上适当控制。常言说得好:“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晚餐少一口,能活九十九”。
  二、饮食要有规律,宜早食,忌夜饮,不要饱一顿、饿一顿。我国人民一般一日三餐,因为一般性食物的消化吸收至少需要4一5小时,故早餐宜在早晨7点前后,午餐宜在中午12点前后,晚餐宜在下午6点前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5:54:00 | 只看该作者

  三、适当忌口,对有些不需要的或对身体有不利影响的食物应当少吃,或者不吃。元代名医朱丹溪曾指出:“好酒腻肉,湿面油汁,烧炙煨炒,辛辣甜滑,皆在所忌。”有些医书还强调“生冷瓜果要少吃,免得秋来生疟痢。”
  四、饮食要得法,注意暖、缓、软。所谓“暖”,是指脾胃喜暖而恶寒,所以无论冬夏,饮食都应暖,少吃生冷之物,以免损伤脾胃。所谓“缓”,是指饮食时应细嚼慢咽,切忌狼吞虎咽,尽量让其精华吸取,以便滋养五脏。所谓“软”,是指坚硬之食最难消化,所以饮食宜软化,特别是“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有利于脾胃运化以取得水谷精微而营养全身。宋代大诗人陆游晚年对此特别重视,专门作《食粥》诗一首。诗中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五、饮食要卫生,既要注意食物的新鲜、清洁,又要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对于食物要有所选择,注意“浆老而饭馊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猪、羊疫死者不可食”,“诸果落地者不可食”,以免病菌由口而入。据说,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是因此而猝死的。《明皇杂录》记载:“杜甫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令具舟迎之。令尝馈牛炙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郭沫若认为是嗜食县令所赐腐败牛肉,引起胰胆功能急性病变而造成死亡。

                  
第28节:养生如养军(7)

  此外,对于饮食习惯也要有所节制。历代寿星的经验是“食勿大言”,“饱食不得急行”,“饱食不得便卧”,“食毕摩腹能除百病”,“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等等,如此才能充分吸取和消化所食之物,避免因消化不良所引起的各种疾病。
  清朝人赵翼在其所著《檐曝杂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寿星九十多岁了,有人问他长寿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说:“好吃的不多吃。”他的回答对于那些为口伤身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警策之言。
  由于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十分重视“饮食有节”,所以长久以来大多以素食为主,而西方人大多以动物性饮食为主,且甜食较多。正因为饮食结构的不同,高脂血症、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痛风疖肿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西方国家都明显高于中国。这个事实证明,我国传统的饮食养生理论具有无可置疑的科学性。
  ◎谚语记在心,饮食好养生
  人缺食,脸发黄,地缺肥,禾发黄;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得慌,三日不吃倒在床,七日谷水不进见阎王。充分说明“人靠饭来撑,人以食为养”、“天事地事吃饭是第一大事”的重要意义。
  关于“药补不如食补”的谚语也很多。如:人参一斤,比不上糙米一升;萝卜杏仁干姜梨,治咳有效不求医;黄瓜丝瓜加番茄,美容不找郎中爷;韭根韭叶,散瘀活血;鲜藕止血,熟藕补血,妇女产后禁生冷,惟独不忌藕;猪胰淡菜汤,消瘿润发不尿糖;只要三瓣蒜,痢疾好一半;冬吃生姜夏吃蒜,有病不用背药罐;热天一块瓜,胜如把药抓。
  饮食疗病保健的谚语则更多。如:荤素搭配,长命百岁;膏粱厚味,易伤脾胃;食不过饱,饮勿过量;按时饮食,身必无疾;常吃大枣,抗癌防老;豆豉不起眼,能防脑血栓;核桃是个宝,补肾又健脑;绿豆甘草,磨粉调服,能解百毒;酸枣桑椹汤,安眠帮大忙;烟酒不分家,害了你我他;早喝盐水胜参汤,晚喝盐水如砒霜;蔬菜是个宝,餐餐不可少;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贪吃贪睡,添病减岁;饮酒吃肉,比不上早睡长肉;预防肠道病,吃喝要干净;吃瓜果,要去皮,吃了才不坏肚皮;春吃防风粥,散风祛寒,夏吃绿豆汤、酸梅汁降暑去热,秋吃芝麻雪梨粥,润燥滋肾,冬吃狗羊肉,进补养阴;若要不失眠,煮粥加门莲(去皮心);紫苏一枝花,散寒不离它;老翁目不瞑,长年食决明,鼻子爱出血,赴快吃藕节;酸倒牙,嚼点茶;冬瓜黄瓜西瓜皮,消肿无需他药医;暴饮暴食易生病,定时定量得安宁;一顿吃伤,十顿喝汤;吃喝定量,身体强壮;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蔬菜是一宝,赛过灵芝草;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萝卜保平安;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饭吃八成饱,到老肠胃好;狂饮伤身,暴食伤胃;宁可锅中存放,不可肚子饱胀;饥不暴食,渴不狂饮;人愿长寿安,要减夜来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饭前喝汤,苗条健康;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三天不吃青(菜),两眼冒金星;甜言夺志,甜食坏齿;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一天吃个枣,一生不知老;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吃了省钱瓜,害了绞肠痧。

                  
第29节:养生如养军(8)

  在美容养生方面:口水经常吞,越活越年轻;人参燕窝金银水,不如吃娘的奶水;合理饮食形体美,游泳减肥效更佳;则天皇后春秋高,留颜秘方益母膏;蔬菜水果都是宝,天然美容不可少;少年白头发,首乌能治它;食盐苏打加牙膏,净齿防龋功效高;百合加绿豆,消斑不用愁;烟迹手指氨水泡,瞬时美观去烦恼;按摩治病不花钱,不用参桂与黄连;常搓脚心,补肾滋阴;敲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一水缸;药本无贵贱,效者是灵丹;要想身体好,饮食养生最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5:54:00 | 只看该作者

  4.养兵莫贵于习练,养生莫善于习动
  曾有报载:当时94岁高龄的陈立夫先生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有人问他养生之道,他以八字回答:“养身在动,养心在静。”陈老先生可谓深得中医学的养生之道。养身与养心都是养生,但是在这一节里,我们单说运动健身问题。
  古代医学家们认识到“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锻炼”,提出了“养生莫善于习动”的观点。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一书中明确指出了运动养生的原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体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常言说,活动、活动,要想活就要动。动,才有生命力。其实,天下万事万物,莫不如此。俗语讲:“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是说拳师、演员必须经常练习自己专业的本领,才能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同此道理,军事上更加注重训练。《将苑》说:“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诸葛亮的这段话,无非是强调养兵的核心在于练兵,养而不练,等于白养。从这个意义上讲,练兵与练身是可以相互为喻,说明其重要性的。
  在日常生活中,反对运动健身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大量的人虽然懂得“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坚持不懈,一以贯之。陈立夫先生则不然,他说:“我每天清晨5时半一起身,就要淋浴,当水冲到哪里,就按摩到哪里,从头顶到脚心,每处用两手按摩一百下,一共需要40分钟。早饭后,再散步一千步。如此做法,已有28年,绝没有一天间断,此之谓‘养身在动’。”健身的方式多种多样,难就难在像陈老那样“28年,绝没有一天间断”。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史记?太史公自序》)。在运动养生方面的另一种倾向就是运动量过大,那也会适得其反。《庄子?达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哲理隽永,发人深思。
  庄子说:有一个叫东野稷的人,驾驭马车的技术十分高明。他在卫庄公面前表演驾车的前进后退,左右回旋,令人叹为观止。庄公称赞说,即使是古代驾车能手造父再生也超不过他。并让他再去兜一个圈,表演给大家看。东野稷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继续表演。结果马因精疲力竭而累垮了。

                  
第30节:养生如养军(9)

  如此看来,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是养生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对于老年人,更应“量体裁衣”,劳逸适度。锻炼必须循序渐进,宜从小运动量开始,中运动量为止;动作以缓慢、协调、简便为好;运动后感觉全身发热、无疲劳感、食欲增加、睡眠良好为宜。
  为着老年朋友考虑,在这里我们要着重谈谈舞蹈。舞蹈似乎是近年来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后才兴起的健体养生方法。其实,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知道通过舞蹈来健体祛病。当然,那时的舞蹈不像现在温文尔雅的交际舞,而是模仿各种动物的特点,边嚎叫,边蹦跳。《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陶唐氏之始,……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而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人们在患病之后,常常以舞蹈娱乐神灵,乞求保护。由于歌舞本身那种和谐的形体运动调理了体内的机能,使精气畅通,从而驱除了病魔,自己医治了自己。1973年考古学家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一座汉墓,出土了大量医书,其中一幅宽50厘米,长100厘米细笔彩绘的《导引图》颇引人注意。画面4层,每层绘11人形,共有44个演练各种舞蹈动作的人物图像。每一图旁都注有文字,说明可以治某病症等,不少动作是模仿禽兽的飞翔、寻食、奔走的形态特点。这说明,至少到汉代,舞蹈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健身方法。三国时,华佗使舞蹈健身的方法进一步规范化。他继承前人的经验,根据虎、鹿、熊、猿、鸟的特点,编制了一套“五禽之戏”。如果“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一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文学家傅毅在《舞赋》中盛赞舞蹈可以“娱神遣老”,是“永年之术”。现今伴随优美的音乐跳交谊舞,可以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精神愉快,增强食欲,有益睡眠和身心健康。
  时代不同了,如今的生活方式比之于古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健身方法,创造了形形色色的健身器材。无论什么方法,何种器材,只要持之以恒,动而适度,就能达到愉悦身心、健体养生的目的。
  ◎运动养生法
  谁都知道,运动对于健康非常重要。
  但是,并不是所有运动都对健康有益处。运动还必须讲究一定的原则:适度原则。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保健体育专家特别强调,一定要在运动前面加上“适度”二字。专家们指出,运动对健康的良好作用,只有在适宜负荷下方能获得:运动负荷过小,刺激不能引起肌体效能反应,达不到强身壮体的作用;运动负荷过大,肌体负荷超载,又会伤害身体。因此,适度运动是体育锻炼的首要原则。
  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一些体育发达国家便开始改变仅凭自我感觉来掌握运动负荷的积习,着手运动处方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大量个体的指导,总结出了群体掌握适度负荷的规律。

                  
第31节:养生如养军(10)

  美国运动医学院对适度锻炼提出的指导方案是:
  首先,确定运动内容、锻炼频度、锻炼强度、每次锻炼持续时间。
  锻炼频度:每周3~5次中负荷有氧锻炼15~60分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5:54:00 | 只看该作者

  锻炼强度:应为本人最大心率的60%~90%,或最大摄氧量的50%~85%。
  每次锻炼持续时间:有氧锻炼15~60分钟,具体时间依强度大小而定。
  运动内容:持续进行大肌肉群参加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体操、跳绳等。
  其次,确保每分钟平均脉搏数=180-年龄数。
  运动时的最高心率(次/分)=(220-年龄)×(50%~100%)。
  以脉搏平均130次/分的超常态负荷量为指标,谋求提高肌体的有氧代谢能力。
  用180(体弱及老年人用170)减去锻炼者的年龄数,所得的差作为锻炼时的每分钟平均脉搏数。
  锻炼时接近而不是超过最高脉搏数,运动时的最高心率(次/分)=(220-年龄)×(50%~100%)。
  对照标准:50%以下为小负荷,50%~80%为中负荷,80%以上为大负荷。
  最后,传统的运动保健,除具有系统的理论外,还有切实可行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
  1.动静结合
  运动要动静兼修,动静适宜。运动时,一切顺乎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神态从容,摒弃杂念,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而静主养神。这样,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外练形体,使内外和谐,体现出“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2.持之以恒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效,没有恒心是不行的。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说明,锻炼身体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经常而不间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达到锻炼目的的。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如果因为工作忙,难以按原计划时间坚持,每天挤出10分钟、8分钟进行短时间的锻炼也可以。若因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场锻炼,在院内、室内、楼道内做做原地跑、原地跳、广播操、太极拳也可以。无论如何不能高兴时练得累死累活,兴奋过去多少天都不练。
  3.不宜过量
  若运动后食欲减退,头昏头痛,自觉劳累汗多,精神倦怠,说明运动量过大,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告诫人们:“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那么,运动量怎样掌握才算合适呢?一般来说,以每次锻炼后感觉不到过度疲劳为适宜;也有人以脉搏及心跳频率作为运动量的指标,若运动量大,心率及脉率就快。对于正常成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心率增加至140次为宜;而对于老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增加至120次为宜。

                  
第32节:养生如养军(11)

  4.循序渐进
  为健康而进行的锻炼,应当是轻松愉快的,容易做到的,充满乐趣和丰富多彩的,人们才愿意坚持实行。即“运动应当在顺乎自然和圆形平面的方式下进行”,这是美国运动生理学家莫尔豪斯的结论。在健身方面,疲劳和痛苦都是不必要的,要轻轻松松地渐次增加活动量,“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正确的锻炼方法是运动量由小到大,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比如跑步,刚开始练跑时要跑得慢些、距离短些,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再逐渐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离。
  5.因时制宜
  一般早晨运动较好,因为早晨的空气较新鲜,到室外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运动锻炼,即可把积聚在身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来,吸进更多的氧气,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此外,午睡前后或晚上睡觉前也可进行运动,以消除一天的紧张,轻松地进入梦乡,但运动不要太激烈,以免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影响睡眠。
  许多健身运动,随时都可以做,多少做些,都是有益的。但稍微剧烈的运动,不要在吃饭前后进行,因为在饭前呈现饥饿状态,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易发生低血糖症;饭后剧烈运动,大部分血液到肌肉里去,胃肠的血液相对减少,不仅影响消化,还可引起胃下垂、慢性胃肠炎等疾病。
  6.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老年人肌肉力量减退,神经系统反应较慢,协调能力差,宜选择动作缓慢柔和、肌肉协调放松、全身能得到活动的运动,像步行、太极拳、慢跑等。而对于年轻力壮、身体又好的人,可选择运动量大的锻炼项目,如长跑、打篮球、踢足球等。此外,每个人工作性质不同,所选择的运动项目亦应有差别,如售货员、理发员、厨师要长时间站立,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在运动时不要多跑多跳,应仰卧抬腿;经常伏案工作者,要选择一些扩胸、伸腰、仰头的运动项目,又由于用眼较多,还应开展望远活动。总之,体育项目的选择,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要适合身体条件。对脑力劳动者来说,宜少参加一些使精神紧张的活动,而体力劳动者则应多运动那些在职业劳动中很少活动的部位。
  5.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劳逸适度为养生之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5:54:00 | 只看该作者

  治身如治国,晋人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地真》中曾经有较为详细的说明,他说,“神”好像国君,“气”好像人民,“血”好像群臣。因此也主张“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养其气所以全其身”。抱朴子这一具有宏观整体思维的养生理论,得到了后世养生家的好评。其实,抱朴子这一“治国如治身”的养生理论的本源却是出自诸葛亮。诸葛亮,人们都很熟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军事家,通晓兵法,足智多谋。但是他对养生学也有研究一事就鲜为人知了。他曾说:“夫治国犹如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在诸葛亮看来,智士仁人是安邦治国的根本,养神蓄气是延年益寿的关键。

                  
第33节:养生如养军(12)

  可是诸葛亮自己却没有长寿,54岁就病死了。关于诸葛亮之死因,他的对手司马懿可谓一语中的,那就是“食少事繁,焉能久乎!”抛开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不谈,纯从养生学的角度看,他积劳成疾,气血亏耗,必然加剧衰老和死亡。
  常言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工作和休息,劳和逸,是对立统一的。
  《黄帝内经》很早就认识到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这种基本形式,提出“五伤”之说,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久”就是“过”,超过限度。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必须劳逸适度。明白这些道理是容易的,实行这些道理就不那么容易了。薛福辰是一位精通医术的名医,曾因入宫给慈禧太后治病而名噪一时,但是,他只活了58岁就病死了。什么原因呢?“用心过度,内受损而不自知。”原来薛福辰在事业上“用心本专”,已够伤神耗精了,可是他在医务之余,又嗜棋如命,常常“秉烛达旦,或演棋谱,或与客对弈”(《庸庵文别集》卷六)。他的前妻王夫人因为他下棋无度又不听劝阻,气冲冲将围棋扔到井里。可是,王夫人死得早,而薛福辰又旧习不改,过分贪棋,以致耗尽精力而早逝。
  在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当中,不少人却是因为在事业上用心过度而损寿伤身。李白怜悯杜甫写道:“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杜甫未能长寿,当然还有生计艰难的原因,但他过分执著于诗歌的创作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杜甫等文人是因为没有条件去追求养怡之福,那么对于有条件的人来说是不应当忽视的。宋人倪思对此算是看得真切了,他说:“造物劳我以生,逸我以老。少年不勤,是不知劳也;老年奔竞,是不知逸也。天命我逸,而我自劳,以取困辱,岂非逆天乎。”(《金鉏堂杂志》)
  其次,知逸切勿过逸,“过逸成恙”。一个人如果过于安逸、闲散,长期不从事劳动,会影响体内气血的正常活动,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而导致“逸伤”。“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这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的主张。
  “小劳”既指体力劳动,也指脑力劳动。无论是否知识分子,经常用脑是有益于健康的。俗话说:“常用脑,可防老。”古今中外,大凡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一般都长寿。我国科学工作者曾对秦汉以来至上世纪40年代末的3000多位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寿命进行了统计,算出其平均寿命是65.18岁,比一般人的平均寿命高出30岁左右。国外也有学者对16世纪后欧美的人口进行过分析,那些平时用脑最勤的发明家、科学家的平均年龄为79岁,如爱迪生84岁、伽利略78岁、牛顿85岁、达尔文73岁、爱因斯坦76岁、福克雷114岁、罗素98岁等等。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经常用脑,不但不会加速衰老,反而能够延缓衰老,防止老年性痴呆。
  脑力与体力要结合,要坚持体育运动或体力劳动,并且从年轻时就要打好基础。南宋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一生坷坎,却能高寿享年85岁,是与他平时注重养生健体分不开的。他曾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平均两天要作一首,如此频繁而紧张的脑力劳动,如果没有强壮的体魄是难以持久的。所以,陆游十分注意养生,除注意起居养生、精神养生和饮食养生外,在运动养生上也颇为注意。
  他从小就热爱体育活动,喜欢打马球,青年时期是一员球场健将。他诗中记述道:“军中罢战壮士闲,细草坪郊恣驰逐。洮州骏马金络头,梁州球场日打球。”生动地描写了郊外打马球的场景。晚年回乡之后,他勤务农事,以此调理身体,并把参加田间劳动和读诗、写诗联系起来,创作了大量具有田园气息的诗歌。如:“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他还注意坚持每日打扫环境卫生,把一些小劳小动也当作健身之法,“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法,延年直差易。”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空前加快。要想适应社会的要求,我们不能不发扬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同时也不妨取法于陆放翁,注重多途径养生,尤其是运动养生,以保证劳逸结合,身心健康。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17: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