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7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桃花源记》教案、反思、说课稿、教学实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0: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
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
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
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强调以下内容: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
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
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俨然 豁然 阡陌 垂髫  
恰然 邑人 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 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
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为具言所闻 向,对
2) 乃不知有汉:竟 :乃大惊:竟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 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诵读训练。(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
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
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己朗读。
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4.若时间允许,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
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
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
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
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
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
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
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
....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
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
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
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说明主要从情节的曲折离奇,悬念迭出这一方面来考虑,如学生有其他方面的体
会,也应认同肯定。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
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
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
这般自由幸福?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为什么
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
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
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雷
同。②4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花源
(理想社会)
发现
进访
再寻
鲜美缤纷
忘~逢~异~穷
平旷伊然良田美池桑竹
怡然大惊叹惋
处处志之
遂迷未果
(马骏)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
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
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
一刹,你会去遗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
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撞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
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简介作者。(要点同"教学设计(A)")
二、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1 .学生自读课文后,对提出的疑惑的字词注音、释义。
2.教师落实重要的字词注音、释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通假字、词性活用字。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如:交通、妻子、无论、如此、
严然、鲜美。
这部分可结合"教学设计(A)"的内容。
三、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①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②把握节奏,读出停顿之处。
③带有感情,读出韵律。
四、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l。渔人是怎行发现桃花源的? 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给果怎样?
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搞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黄发垂髦并治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3."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五、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六、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俨然--阡陌----垂髫--
诣太守_邑人_刘子骥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芳草鲜美: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阡陌交通: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诣太守,说如此: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③比喻无人再未尝试或过问。()
4.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第i段。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
说明:让学生自己来谈感受,教师可稍作点拨。
例:
1.第1段描写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词语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写出了花草的色泽、质地、形态,不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无比,突出了桃花林
的神奇之处;用四字句的形式,读起来铿锵和谐,节奏整齐,朗朗上口。
2.第2段写桃花源居住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勾勒出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
"平旷"指土地广阔平坦;"俨然"即整齐有序;"良田美地桑竹"三词并列,描写出田
地的肥沃,池塘环绕以及树木成阴的佳景;"相闻"则以动写静,既说明牲畜兴旺,又让
人感受乡村的宁谧,这些生动的用词勾画和展现出了桃源人安居乐业、闲适样和的生活
图画。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
"叹惋"是感叹惋情之意,词语用得十分精当、传神,桃源人对世事变迁、人间沧桑
的慨叹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难的同情,跃然纸上,可见可感。
说明:可让学生具体设想模仿桃源人"叹惋"时各种不同的语言、神情、动作。
二、领会课文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思考讨论:课文描写的情节,处处体现出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说明: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发言。教师在总结时,可作如下启发。
1."景'倚,如:"土地平旷,屋舍严然,……"等。
2."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等等。
3."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
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思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
挑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
、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说明:应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加以比较说明。
例;
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频,"峰火连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居住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

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③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恰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洋和输
乐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过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总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这样一个
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表达出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
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自然,它是一个虚构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读说训练。
1.教师出示(可用油印资料、电教等手段进行。)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内容。
2.学生朗读该诗。
3.分析该诗与课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提示:①内容相同,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秘。
②所写的重点不同。
③表现手法不同。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五题。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景奇
桃花林:鲜美缤纷
桃花源:平旷伊然良田美地桑竹
人奇
悉如外人
大惊叹惋语云
踪、奇
处处志之
遂迷未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0:25:00 | 只看该作者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为传世佳作,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作。我非常喜欢作者描绘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会。对于这篇古文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道理的。那么这篇课文究竟能给同学们哪些知识和能力呢?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一、继续巩固同学们课外通过查资料预习的方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能力。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大意。结合课文注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课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这时能发现问题,那就是学有所获的表现。三、对古文知识点的识与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习文言文,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而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点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古今异义词;其二,一词多义;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现突出,要在翻译时根据意译的方式适当补出来。我认为通过对全文的背诵,是对文言知识点识记的最好方法。
        本文的教学我的设想是以学生朗读与自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撑。在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再借助幻灯片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这节课上有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对本文比较感兴趣。只有一些后进生还不能进入状态。还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裕。
       如果学生能主动就课文思想内容作更进一步地探讨,结合现实社会进行反思,那就锦上添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0:34:00 | 只看该作者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陶渊名的《桃花渊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分析教材。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是苏教版语文初二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可以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为今后的文言学习都大有裨益;况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重要实虚词的含义
   (2)理清本文的线索。
   (3)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3.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教学难点。
   本文的难点就是目标的(3)
   第二、分析教法。
   (1)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第三、分析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文言的时代距离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韵美,熟读成诵。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第四、教学过程。
   (1)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补充相关知识。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查阅资料的习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展示预习成果,互相补充,使之对作者、背景有较充分的认识,有利于对课文中心的理解。教师可以简要补充,并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检查学生读准音,读顺句,对句读加以点拨,为学生课堂正确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利用多媒体,配音、配画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出韵味,增加课堂吸引力。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字、词、句的含义。为减低难度,可以分段进行。学生课堂讨论,合作探究词句的含义。这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充分利用小组集体的智慧,相互学习,集中疑点当堂提出,其余小组可以代答,教师只在有代表性的问题上启发或解答,始终使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细心的作风,独立发表见解的胆识。教师对于课堂活动积极的学生要加以肯定,培养他们的信心。
   (3)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基础知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作到及时反馈。题目应该眉目清楚,按实词、虚词、特殊用法、句子,分门别类,利于学生掌握。
   (4)教师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线索、层次;理解本文虚实相生、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问题设置要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力争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学生讨论,主要利用多媒体出示这几个问题:
   桃花源是谁发现的?他在那里见到什么?后来他回来成功了吗?由此,可以知道本文的线索的什么?
   你喜欢桃花源吗?请用画笔描绘出这幅美丽的风光,并用词语概括它的特点。可以推选擅长美术的同学在多媒体上展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者笔下桃花源是这么美丽,那当时的实际社会环境如何呢?结尾“不复得路”给你什么启发?这其中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
   (5)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展示配乐、配图朗诵,学生自由听读,跟读,在重新认识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美、思想美。
   (6)作业布置:教育学要求作业要少而精,有启发性。因此本课作业定为——
   练习三的字词含义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幅桃源的图画
   第五、板书:力争新、实、精
   桃花源记
   线索:
   桃花源:
   寄托的理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0:35:00 | 只看该作者
八上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汪笑梅)
  
   一、 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教师:“人们说,青年时代是一个多梦的时代,在你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一定有不少美梦吧。我国东晋时期有个叫陶渊明的诗人,他也做过一个美梦。他梦见了什么呢?”
   (范读课文)
   二、反复诵读,理解句意
   (学生置疑,共同讨论)
   三、进入梦境,欣赏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一) 领略桃花源的自然美
   设问1:作者描写桃花林用了几个短语?
   (四个)
   设问2:四个短语分别描写了什么?
   (溪、树、草、花)
   具体欣赏:夹岸数百步———小溪悠远;中无杂树———桃林纯艳;芳草鲜美———绿草映红花,更增娇媚;落英缤纷———桃花茂密。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这里有水,有花,有草;有动态,有静态;有视觉上的色彩缤纷,有嗅觉上的芳香扑鼻,进而使他们理解为什么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并为下一步理解桃花源之美做铺垫。
   (二) 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
   设问1:作者描述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
   设问2:这里写的也是环境美,与写桃花林的一段相比,这里的美突出的是什么?
   (宁静、富足、美好)
   设问3: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到什么美?
   (人美:人们勤劳、热情、纯朴)
   设问4:这里的统治者是谁?衙门在哪里?
   (没有统治者和专政工具,人们是平等的,这更加增添了和平恬静之美)
   教师:“这里是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社会,人们自食其力,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生活画卷。”
   四、理解作者意图
   设问1: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这地方存在不存在?
   (不存在)
   设问2:你怎么知道它不存在呢?
   (渔人“寻向所志,遂迷”,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
   设问3:作者在告诉人们什么呢?
   (暗示桃花源并不存在)
   设问4:明明不存在,为什么要写呢?
   (当时的社会黑暗纷乱,作者是借此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作者的精神寄托,也是广大人民愿望的体现,所以说这是作者的一个美丽的梦)
   五、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教师提示:“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的美好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那么,生活在现在的你们,已经拥有了幸福美好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六、教师总结:“陶渊明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但你们的理想经过努力一定会成为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03: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