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9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皇帝的新装》备课资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0: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感知







(一)主旨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1805-1875)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故事源于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民间故事,原名为《赤身裸体的国王》。1837年,安徒生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进行了精心的再创作。故事虽然是虚构的,却有着深刻的现实生活基础,即当时的西班牙作为英国的附属国,内忧外患,人民身受本国封建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生活饥寒交迫,而以皇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阶级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正因为如此,才演绎出一场荒诞而可笑的丑剧,揭露和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出丑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它意在告诉人们:做人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直到今天,本文仍然有它的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在世界上、在生活中,类似“皇帝的新装”依然随处可见,需要我们以无私无畏的精神将其戳穿,还世界本来的面目。



(二)结构



童话以根本不存在的“新装”为行文的中心线索,沿着时间推进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故事情节,分别写了“爱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过程,一幕幕再现了这出滑稽丑剧。皇帝嗜新衣成癖,“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所以“爱新装”就成了整个故事的前提条件,而骗子投其所好,自吹“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正迎合了皇帝的口味,双方一拍即合,故事也由此而开端。但骗子谎称织出的“人间最美丽的布”有一种奇怪的特性,即“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一句很关键,既能勾起皇帝的嗜衣之癖,又能堵住皇帝和大臣们的嘴,使故事一直沿着荒诞的道路发展下去,皇帝想利用它的特性,却又无形地被它牵着鼻子走,足见其愚蠢和自欺欺人。沿着这条荒唐的线索发展下去,文章写了老大臣、官员和皇帝看骗子做新装。他们也跳不出这个荒诞的怪圈,而根本在以皇帝为首的整个宫廷的愚蠢和虚伪。故事的结局则由一个涉世不深的小孩揭穿新装的骗局,耐人寻味。



(三)延伸



1.该文具有鲜明而突出的童话特点



(1)想象与夸张的运用。



“童话中的形象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是,并不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甚至也不是生活中可能存在。童话的形象是象征性的形象,并且具有极大的夸张性。”(贺宜《小百花园丁杂说》)本文中的皇帝就是以历史上那些穷奢极欲、荒唐昏庸的封建帝王为基础,加以想象和夸张,虚拟创作出来的典型形象。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性格行为都成功地利用了想象夸张。比如故事开头,写皇帝酷爱新装,喜欢打扮竟到了病态,“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成天泡在更衣室里,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挥霍无度,不顾百姓的死活;在他的心中只有新衣服,不关心军队,不理朝政。从时间的利用上,从金钱的花销上,从朝政的治理上,全面地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一开始就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这是一个骄奢淫逸、爱慕虚荣、昏庸无度的反面典型。夸张的描写为故事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以至于后文老大臣、骑士和随员们的滑稽而可笑的言论显得那么“合情合理”。



这种夸张有其生活基础,更以想象作为基石。想象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比如两个骗子设下的骗局,其夸张不说,其想象就十分奇特。骗子行骗,其骗术并不高明,只是他们将皇帝和臣民的心理琢磨透了,深知皇帝一心只爱新装,故送“新装”上门;深知皇权至上,所以使用了露骨而又毒辣的“钳口术”。谁要胆敢说没有织布,没有新衣服,甚至看不见衣服,就借用专制的皇权,说你“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大臣随员为了自保,皇帝为了自己的“尊严”,都在说假话,从上到下,异口同声,自欺欺人,齐声称赞皇帝的“新装”。骗子揣度皇帝及其臣民的心理,实际是作家对骗子心理的洞察和想象。



夸张和想象,包含生活的真实,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强化了艺术感染力。



(2)使用反复的表现手法强化故事情节。



反复手法是儿童文学中最常使用的。为了使故事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阅读需要,儿童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反复的手法,类同于诗歌中的反复沓唱。诗歌中的反复咏唱是为了情感的抒发,童话中的反复则起到了强调渲染作用,使故事清楚明白,引人入胜。本文以大量的篇幅叙述大臣和皇帝看新装的过程。先是写皇帝两次派出大臣检查织布的情况,又亲自率领一批随员前去察看。然而同是单调而反复的察看,却不给人单调重复的感觉,而是写得富于变化,大臣和皇帝的虚伪、自欺欺人的性格本质、愚蠢可憎的面目、装腔作势的嘴脸等,恰恰在这种“三段式”反复的情节中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反之,人物性格的展示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通俗生动平实如话的语言。



本文虽是翻译的文学作品,却能使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平实如话,生动传神。仔细体味,可以感到,无论是描写人物的动作、心理,还是场景,所使用的语言都通俗生动、准确传神。而且善于运用儿童语言刻画人物,描写心理,做到口语化,适于儿童阅读。刻画皇帝喜欢新衣“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写大臣察看布料时“把眼睛睁得特别大”,“越睁越大”;写大臣吃惊的样子,则说“我的老天爷!”这些语言形象生动,十分切合儿童的语言习惯和心理特征,更能丰富少年儿童的想象思维,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2.合乎人物性格特点的心理描写。



短短两千多字的一篇童话,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由皇帝、大臣、官员及骗子组成的栩栩如生的群丑图,成功塑造了皇帝这个虚伪愚蠢昏庸而又自欺欺人的典型形象。除了对他愚蠢行为的描写之外,最成功的就是对他进行心理描写。比如,写他想去看看新衣织得怎么样了,但又不敢亲自去看,作者对他此时的微妙心理进行了重点刻画。这段心理描写一波三折,写得很精彩。他很想去看新装,“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这是第一转折,想看新布,又怕看不见,反成不称职的皇帝,心里很虚,至于自己是否聪明,也缺乏自信。转而,“他自己是无须害怕的”,只好自己给自己壮胆,强做镇静。再一转,“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进展的情况比较妥当”,还是害怕看不见那布料,所以还是先派人看看比较稳妥,自信来自于自大,矛盾在于心虚,变化表现出狡猾。这段精妙的心理描写,有效地塑造了人物个性,深化了文章主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当听到所有的百姓都说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时,皇帝已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心里却还在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这种心理状态,说明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不愿暴露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便摆出“更骄傲的神气”,这也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0:47:00 | 只看该作者
《皇帝的新装》主题辨析



陆林华



关于《皇帝的新装》的主题,“教参”归纳为一句话: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条条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及大小官吏的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但通过深层解读,笔者认为,此种说法不够全面。



首先,当故事发展到皇帝准备“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时,有这样一段插叙:“……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纺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而当故事发展到高潮──赤身裸体的皇帝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时,又有这样的交代:“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认为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在这些描述中,安徒生不仅无情地嘲讽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官僚,也以犀利的笔锋毫不客气地扫到了另一个群体,那些怕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而发出“乖乖”称道的市民;指向那些渴望借机测验邻人“有多么笨和傻”的“全城的人”。如果说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庆典是喜剧的高潮,那么促使这个高潮到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两个骗子的高明骗术是起因;皇帝的奢靡、虚伪是基础;众大臣自欺欺人地在里面推波助澜;而那些当心别人讥笑自己愚蠢而发出“乖乖”称赞的老百姓,也不能说对此毫无责任。由此,作者批判了整个社会心理的阴暗和自私,以及由此导致的尔虞我诈、谎言成风的荒诞时尚。



其次,揭穿这幕丑剧的无疑正是那个无私无畏、敢讲真话的小孩。开始被大家”低声传播”,继而所有的人都说的“天真的声音”──通过大家对待孩子这句话态度变化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的倾向性:无情嘲讽充耳不闻的皇帝与大臣们的固执和愚蠢,肯定幡然而悟的市民们勇于改过的精神。孩子的声音虽稚嫩却极富生命力,虽弱小却如燎原之星火,它宣告这世界存在的荒诞,它是未来合理社会到来的福音。它如春风艳阳般驱散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那层阴霾,给人们以说出真话的勇气和力量。而这也正是作者倾注满腔热忱歌颂的对象──“人类灵魂中最诚实、最美丽的东西和最优良的品质。”记得安徒生曾说过:“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也得给他们写一点东西,让他们想想。”可以说,安徒生的这篇优秀童话作品很能体现其创作意图。童话不但能启迪孩子热爱真诚,憎恶虚伪,同样也让在旁边听的父母亲想想,自己在现实中是否充当过那些站在街上或窗子里的角色,甚至是更为可笑的“皇帝大臣们”,以触发人们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内心作一些更深刻的思考,从而启迪人们为真正美好的人生、社会去奋斗去创造。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文中皇帝、大臣以及市民们的病态心理,他们一系列虚假的表演,也都可以认为是作者对这纯洁灵魂的反衬而出现的。因此,整部作品的主题应加上一句:”文章批判了虚伪的社会时尚,赞美了儿童勇敢、诚实、天真的品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0:48:00 | 只看该作者
媚俗与虚荣的一面镜子

——重读<皇帝的新装>(节选)

庄美芝



在当时人云亦云的社会中,人们看重的只是外在的虚荣的东西,安徒生创作童话是逆潮流顶习俗的。他借《皇帝的新装》讽刺了当时弥漫于丹麦全国的媚俗虚荣之风。在安徒生阅读哥本哈根舆论界评论童话的文章时,他曾情不自禁这样想:“有时候,这些卖弄聪明的行家简直愚蠢到令人吃惊的地步!”因为“安徒生对事物的可笑一面毕竟了解得太透彻了”,而这些可笑之处通过皇帝光着身子游行的故事得到了最集中最富戏剧性的体现。



还值得注意的是,安徒生《童话集》前言的标题是“致成年读者”。安徒生以此表明他创作童话是为了使成年人受到教益,而非仅仅哄哄小孩。这一创作信念本身就包含着对习俗、成见的违抗,也是他始终不渝的创作追求。1875年4月2日,安徒生接到为他建造纪念雕像的设计草图:他坐着讲童话,周围簇拥着一大群孩子。对这样的构思,安徒生断然予以否定,他说:“我的童话与其说是为孩子们写的,不如说是为成年人写的!”他童话创作的重心,是要针砭成年人的种种恶习、种种弱点,为他们竖一面照照自己的镜子。在这一点上,《皇帝的新装》以其卓越的艺术洞察力和感染力实现了作者的意图。



第一个被测试对象是“诚实的老大臣”,尽管皇帝认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说来,谁也不及他。”然而当他真的什么也没看见的时候,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此时他开始怀疑自己,却并未怀疑那块试金石的真伪。多年来的自信竟如此不堪一击!他面临的是诚实与虚伪、真与假的抉择。尽管诚实是真正的聪明,但当诚实被视为愚蠢与不称职时,谁还有勇气去面对呢?于是虚荣轻而易举地占了上风。这个“诚实”的人以不诚实的方式确认了布料的特性,也以此向外界宣布了他的聪明与称职,从而迈出了媚俗的第一步。无形之中,他又佐证了那个实际尚待检验的“试金石”的真实,也使得后来者在敢于说出真话之前,需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需要付出加倍的勇气。



第二个被测试对象是“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同样的虚荣以及前一个人的“佐证”,使得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口是心非,又迈出了媚俗的第二步。



有了这两位“诚实”大臣的验证,第三个被测试对象是“皇帝”,第四个被测试对象是“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一群最高贵的骑士”“典礼官”及“内臣”,第五个被测试对象是“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前有车后有辙,他们自然是也不甘居人下了。骗子的骗局于是获得了成功。



这种人类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当然“诚实的老大臣”是始作俑者,他最初的抉择引起了连锁反应。如果说“老大臣”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名誉的话,那么每一个后来的判断者由于前者的确认而更增添了一重顾虑,由此产生的作用力不断叠加,从而演出了一场范围波及全城的闹剧。



唯独最后一个被测试对象是天真未凿的小孩子,由于毫无功利之心而道出了真情:“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聪明的成年人是如此的愚蠢,少不更事的孩子方是真正的聪明者。这里寄寓着安徒生对世俗世界的习惯及传统的深深谴责和对纯真本然事物的热切向往。



“单是《皇帝的新装》这一篇童话,就足以使安徒生获得社会讽刺大师的称号。”从《皇帝的新装》中,我们能看到安徒生周围人的影子,他们像童话中的多数人一样,自作聪明、人云亦云、浅尝辄止,并同样的愚蠢可笑。正如勃兰戴斯所指出的:“有很多事情,人们由于怯懦,由于害怕自己的行动跟‘所有的人’不同,由于担心他们会显得愚蠢,往往不敢说出真相。这个故事永远是新颖的,它决不会过时。”不错,媚俗在任何时代都会使人们规避事实,使社会裹足不前。那么,在这出闹剧中,到底是谁骗了谁?我们说,正是人类的虚荣、做作,不能正视现实,不敢承认对他们来说是苦涩的真理,而使他们自己欺骗了自己。



作品写了身份不同但颇具共性的形形色色的人,与其说是描写了一个宫廷,不如说是描写了一个社会。作品不是揭露一个皇帝,而是抨击人类共有的媚俗与虚荣。这两种表述的区别是:前者仅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者,后者则使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安之若素,都须反躬自问,找出“自己皮袍下的‘小’”,克服天性中的弱点,逐步走向完善。



应该说,《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并非“骄横一世”,也让人看不出有多少“丑恶本质”。两个自称织工的骗子为他织布,他照样付钱,并不强征暴敛;布料纺织过程中,他先后派两个诚实能干的大臣前去考察,而非自己贸然作出结论,可谓谨慎至极;当新的布料被认为织好以后,他及时奖赏两个织工,可谓赏罚分明;当百姓们议论他什么也没穿的时候,他也仅仅是“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而未对百姓的不恭采取镇压措施。假若他是个暴君的话,两个骗子纵有天大的胆,也不敢到老虎嘴里拔牙。他的主要弱点是虚荣心重,而“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正是这种心理的一种外化。这种弱点导致了他的另外一个弱点:主次颠倒。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使他不是被称作“议会中的国王”,而是“更衣室中的皇帝”。出于虚荣,当最后骗局被揭穿时,他强撑脸面,要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而这也是任何一个有身份、有自尊心的人此时此刻所能做出的唯一抉择)安徒生“以戏剧性的轻松活泼,以对话体的形式,说出他那篇描写一位爱慕虚荣的皇帝的美妙故事。”这样一个皇帝,尽管有着作为人的弱点,但并非十恶不赦。如果《皇帝的新装》“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丑恶本质”的话,那么《海的女儿》中的人鱼公主、王子,《野天鹅》中的艾丽莎公主及十一个王子等,是否也算是封建统治者的一员呢?那种按图索骥式的阶级分析的阅读早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了,它已像那件具有“奇怪的特性”的新装一样经不起推敲了。然而,这种阅读分析方法还在课文提示中、分析文章中及语文教师的课堂实录中屡屡出现,可见中学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迫在眉睫。让我们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愿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少一些“人云亦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0:49:00 | 只看该作者
皇帝的新装



淮北市第十二中学 王冬梅



【教学目标】



1.通过快速阅读,提炼文章的主要信息,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和概括能力。



2.了解有关童话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蕴涵的思想内容。



3.在反复阅读中,品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4.理解夸张和想象在童话中的作用,提高阅读童话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创新的能力。



【教学设想 】



诗意的童话不仅装点着我们儿时的梦幻,一点点积淀着我们童年记忆中的幸福,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洞察世界的窗口,让我们一点点认识了真善美。《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的代表作,是童话作品中的名篇,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离奇而生动引人入胜。它本身包含的意义丰富,耐人寻味。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这篇文章,我打算以自学、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为主,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这类文章的一般方法:从想象和夸张入手,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创新的能力,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思想得到碰撞从而产生奇思妙想。



【教学流程】



一、听一段故事,感知课文



1.教师简介安徒生、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故事神奇、情节曲折,语言浅显。



◆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着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168篇童话。作品想象丰富,情节曲折,较多揭露社会黑暗,讽刺统治阶级的骄横愚昧。



◆写作背景:写于1873年,丹麦已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2.多媒体播放本文的动画以及配乐朗诵。



3.和课文对话。



(1)初步感知,整体把握。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多媒体展示或板书:



听读过后,跳读文章,提炼文章的主要信息:



◆从“皇帝”的角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从“大臣”的角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从“骗子”的角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故事情节围绕哪一个核心展开?



(3)分角色朗读课文精彩段落,为下一步品析人物作铺垫。



二、说一些感受,品析人物



学生跳读课文,分组探究,在组长的主持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集中所有成员的智慧,对探究结果作出摘记,同时教师相机点拨。



1.说一说文中的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圈点勾画出描写皇帝的爱好和心理描写的句子,揣摩、分析用笔的奥妙。



(2)以“这是一位____样的皇帝”的句式,选取合适的形容词填空,给这位皇帝以准确的定位、标示。



◆和这位皇帝说说悄悄话,述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仿照“这位皇帝,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文中的“皇帝”或自己身边的你认为类似这位皇帝的人说一句或几句心里话。



2.说一说文中的大臣们都是些什么人,我们又是从文章什么地方发现的。



◆打开记忆的宝库,回眸历史,你认为身为人臣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呢?请举例验证自己的观点。



无私则无畏无欲则刚……



3.说一说文中的孩子有什么特点?你喜欢他吗?



◆以“小孩子,你真是好样的”打头,说一句或一段话。



三、品一处妙笔,学以致用



学生跳读课文,分组探究,在组长的主持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集中所有成员的智慧,对探究结果作出摘记,同时教师相机点拨。



请同学们以“我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处妙笔,……”的句式说话,品析文章妙要。



美点之一:丰富的想象。童话以新装为线索展开了一系列可笑情节,塑造了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形象,尤其以皇帝赤身露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滑稽场面使这出笑剧闹剧出现了更有趣的高潮,无情的鞭挞了封建王朝的腐朽,帝王群臣一伙的愚蠢虚伪,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但又合乎逻辑。



美点之二:强烈的艺术夸张。本文从人物的刻画到情节的安排,从开头到结尾,全面地运用了夸张手法,如课文写皇帝爱穿着打扮,分别从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方面形象地把皇帝爱穿着的癖好夸张到极点,又如写皇帝为炫耀新衣光着身子游行示众,更是把这出丑剧夸张到可笑的地步。正是这些奇特的夸张,有力地抨击了皇帝的愚蠢、昏庸、荒唐可笑。



美点之三:巧妙的构思。为了暴露封建王朝的腐朽,达到揭露至高无上的皇帝和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的目的,作者用两个骗子的骗局构成了全篇巧妙的布局——骗子手段高明,善于设骗;皇帝贪爱虚荣,甘心受骗;官员阿谀奉承,乐于互骗。



美点之四:成功运用儿童口语。本文的语言既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又适儿童阅读特点。如“哎呀,真是美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又如写看布料,老大臣“把眼睛睁得特别大”“越睁越大,”诚实的官员则是“看了又看”,皇帝自己也是“仔细地看着”等都是儿童的口语,既突出了童话的语言特点,又刻画了皇帝、大臣一伙自欺欺人的可笑嘴脸



四、一点积累,理读文章



◆教师小结,回扣课文



◆学生整理积累



1.生字。



炫耀  称职  滑稽  赏赐  爵士  御聘  勋章  随声附和  骇人听闻



2.一些富有生命力的词语。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主见。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称,适合、相当。



精致:精巧细致。



呈报:报告上级。



炫耀:夸耀。



3.含意丰富的妙句。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附: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听听一段故事,感知课文

  品一处妙笔,学以致用

      说一些感受,品析人物

         做一点积累,理读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0:49:00 | 只看该作者
皇帝的新装



安徽省芜湖市萃文中学 侯远军



1.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的思想意义。



(2)领会夸张、想象在童话中的运用。



2.教学实录(片段)



师:现在请同学们速读全文,读的时候注意利用课文注解,准确掌握字音,理解词义。你认为除注释外还应掌握哪些字、词,查阅工具书,记录在课文注释下的空白处,推荐给大家。



生:我认为应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分(fèn)外、称(chèn)职。



师:好!这位同学给我们提出的这些字词,同学们都应该在认读中应该注意。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本文情节谈谈你眼中的皇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昏庸愚蠢的君主,他居然相信两个骗子的谎言,让他们做新衣,并且他明明没看到新装,也自欺欺人,假装看到了新装,并且穿着这并不存在的新装,去举行游行大典。



生:我觉得他说的只是这个人本质而言的,皇帝作为一国之王,他不关心军队,也不问国家大事,一心只嗜穿衣,说明他是一个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昏主。



生:我觉得他除了愚蠢还很狡猾,他自己不去,而是让大臣去看新衣。



生:自信而又心虚,从第五段可以看出来。



师:这几位同学分析的都很有道理。现在请同学们围绕“皇帝为何受骗”这一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我觉得皇帝之所以受骗,是因为他太愚蠢。



师:你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1:第三自然段的心理描写。



师:你能把这一段读我们听一听吗?



(生1朗读第三段,读完之后全班鼓掌)



师:读得真好,你的朗读呈现给我们一个愚蠢透顶的皇帝形象。我们再请一些同学来谈一谈,读一读。



生2:我认为皇帝受骗还因为他嗜衣成癖,这一点可以从第一段中看出来。这一段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的。



师:说的很好,你能把这一段读一下吗?



(生2读第一段)



师:他读得怎样?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3:她读得太平淡,没感情。能表现皇帝挥霍无度的地方,比如“每一天每一点钟”应该重读。



师(笑):哦,是这样吗?你给我们读一读好吗?



(生3朗读第一段,读后学生鼓掌)



师:读得好!朗读不仅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还要有感情,语调抑扬。请同学们继续谈。



生4:我认为皇帝受骗,除了皇帝自身的原因,还有骗子和那些官员的原因。骗子行骗抓住了皇帝的弱点,而官员们的自私,为了保住官职,就把皇帝推进了骗局。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全面。骗局得逞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呢?文中有一句话,你能找出来吗?



(同学们三言两语地说)



师:一起读出来好吗?



生齐读:“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3.教学反思



充当学生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包办者。



我在“先期策划”中,除了精心设计“导语”,“整体感知”“问题研究”“延伸拓展”外,还要精心设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做到合作交流组织分合有致。在本课案中,对文本情节的梳理、主题的把握都是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的,我只是起了引导、协助的作用。



充当动态生成的促进者。



新课程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交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如学生对皇帝形象的分析出乎我的“先期策划”,提到了“狡猾”“自信而又心虚”,这是学生相互启发的结果,我以参与者身份进入,常常以一句话作为点拨或回应,做到“指导讲解不留痕迹,预设生成灵活把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0:52:00 | 只看该作者
专家点评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桦





从所节选的教学实录部分可以看出,教师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清课文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深入领会课文的内容。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教师以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交流和讨论。在这部分教学实录中,教师提出三个问题:“结合本文情节谈谈你眼中的皇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皇帝为何受骗”和“骗局得逞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前一个问题是后两个问题的铺垫,后两个问题体现了课文的重点。皇帝受骗除了自身的愚蠢透顶原因外,还有外在的原因,就是骗子抓住皇帝嗜衣成癖的弱点进行行骗,官员们的自私,把皇帝引入骗局之中。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就是要让学生逐层深入思考和感悟课文的深意。由于问题设计合理、恰当,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所以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在相互交流对话中,达到理解和领悟课文内容的目的。



教学实录部分还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突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这一教学重点的同时,注意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如要求学生掌握常用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等。这些教学环节的安排,说明语文教学中仍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1: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