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7-1 22:34:00
|
只看该作者
四、依托经典,延伸阅读
老师从心里佩服这些文人,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宝贝,美丽的精神食粮。在古代蒙童的学习中还有一本很优秀的书。全书一共1000字,四字一句,共250句。每两句一对,125对。每对都是很工整的对子。
出示: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引读。这就是《千字文》。
千字文从日月星辰大自然的运行,到中国社会的历史,到家庭伦理,到个人做人的品德修养,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琅琅上口。一定要挤时间找来读读背背。我们的语言也将更精练更优美。
以新激趣,步入传统文化的密林
——《对对子》教学反思
我在班级中开展了《依托传统蒙学精粹,拓展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验,在零敲碎打中和学生一起朗读、背诵适合现代社会的蒙学精粹,其乐融融。但要依据课题研究开一堂课,真觉有些为难。左思右想,最终选择了传统的对对子的教学。从学生的参与、反馈情况来看,这一教学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快乐惬意地漫步在传统文化的密林。
一、教学内容新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语文学习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于维系注意力,增强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
片段一:
师:我们读过《三字经》。《三字经》中藏有不少对子。你能在记忆中寻找几个《三字经》中的对子吗?
生1:“玉不琢,不成器”对“人不学,不知义”。
生2:“香九龄,能温席”对“融四岁,能让梨”。
生3:“四书熟”对“孝经通”。
……
师:小朋友真会读书,会思考。《三字经》中还藏有很多的对子,平时我们读书时要做有心人,多思多虑。
[反思]对对子本来是传统语文教育中私塾先生训练蒙童作文尤其是学习写诗的一种方法,是常开的课程之一。但是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已经没有了,学生对此感觉很新鲜。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熟悉的《三字经》中找对子,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接着亮出了 “风”字,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回答了:“云”,“雨”,“雪”。教师亮出“南湖”,学生对出“东海”,“北海” ,“西山”。“对子没有固定答案。”更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思维也活跃灵动了起来。学习对对子,让学生品尝了新颖,既训练语感和思维,又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师导语新趣,激发学生注意兴趣。
片段二:
师:孩子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嘛,你先猜猜?他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有名的文学家。(悄悄透点底。)《赠刘景文》的作者。
生:苏轼。苏东坡。
师:对。今天我讲的故事题目就是《苏东坡改对联》。为什么要改对联呢?请仔细听。
教师边讲故事边结合出示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天下书”及“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 。
通过教师有意设置的悬念,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生们听故事,读对联,悟对联,充分调动了多种感官,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创造一个和谐、活泼、愉悦、热烈的情境,用语言营造了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在活和美中进入学习佳境。
片段三:
学生齐读《三字经》片段。
师:言之有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自古以来孩子都要接受启蒙教育。“为学者,必有初。”古时的孩子为习诗作赋就先学习属对,也就是对对子。我们有没有兴趣也来学学,和他们比试比试?
教师的导语承接了学生的语言,一下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学者,必有初。”那么的熟悉。教师有意渗透了传统蒙学精粹。在这样的诱导中,学生自然进入了学习状态,跃跃欲试。
[反思]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好比通往正题的桥梁,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轨,从而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所以导语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导语紧密结合传统文化的语言因素,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行走在传统文化的密林中。
三、课堂体验新鲜,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片段四:
师:对子有一字对,还有二字对,三字对,四字对……稍微增加点难度,你们有信心挑战吗?
大屏幕出示。白鹭对( ),橘绿对( )。
(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然后反馈。)
生1:白鹭对黄鹂。我是根据杜甫的《绝句》而来的。
生2:我想:白鹭对紫燕。白鹭在春天的诗里,“紫燕剪春风”,紫对白,燕对鹭。
师:非常不错,对得工整。
生3:我这样对:白鹭对乌鸦。
师:也行。
片段五:
师:我这儿还准备了一些对子,你们再试试?教师逐一出对,板书。
奇花对( ) 天南对( ) 飞禽对( )
根深对( ) 披星对( ) 朝三对( )
师:自由读读。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成语可以组成对子。
师(点点头):成语中有很多对子。来,迅速地在我们的大脑仓库里搜索一下,找出几个。等会我们交流的时候要能说出什么对什么,对得尽量工整。
[反思]二字对的方法学习为成语对的自然引入做了较好的铺垫。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了新鲜。随后要求给“后羿射日”和“粗茶淡饭”寻对再找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对子,读出对联。这,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旧知识通过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形式,再次唤起学生极大的参与兴趣。在趣味盎然中投入进一步的思维探求。
四、学生发言新奇,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片段六:
师:老师读到过一个一字对的绝对,奖励给你们。板书:墨。
师(故意卖关子):如果请你找对子,你会对什么?
生1(自信地):笔、墨、纸、砚随便对。
师:文房四宝,任何两个都可以组成对子。真好。
生2:我以为可以对白。墨是黑的,水是白的。
师(顺藤摸瓜):是呀,我们再来想想,墨可以分成“黑和土”,黑对白,那土对什么?
生3:土可以对水木金火,他们组成五行。
师:非常正确。那“白”和什么可以组成一个字和“墨”相对?
有生脱口而出:泉。
师:墨和泉就是一对绝对,没想到被你们破解了。
学生在座位上发出了一阵快乐自豪的笑声。
[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很希望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学习思维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火花。教师、学生立体交流促成了学生思维的成长。在上述片段中,正是学生的“白对墨”这一新奇的思维结果,促成了大家继续思维的兴趣,使思维的深度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传统文化的积淀在趣味中自然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