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矛盾分析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一例——《桥》教学实录(片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18 15: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矛盾分析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一例

——《桥》教学实录(片段)

东莞市南城区阳光第六小学 刘寿堂



  摘要:文章通过自己教学《桥》的两个片段,揭示出阅读教学课堂如何用矛盾分析法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片段揭示出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细节、善于发现矛盾,用辩证观点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考。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 思维能力 老汉 小伙子



  阅读教学要怎样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许多语文教师为之困惑的问题。本人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寻找一种合适的途径。在教学《桥》一文时,我便在第二课时抓住了一个极佳的思维训练点,引导学生用矛盾分析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深刻性。我认为,教师要对教材有透彻的把握、深入教材核心价值观,寻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着眼点,一气呵成的展开课堂教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品质、语文素养便能得到提升。以下借助本人《桥》的教学实录片段来谈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望借此抛砖引玉。



  一、善于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节中发现矛盾、关注矛盾。



  “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①”阅读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节中去发现矛盾,关注矛盾。阅读教学不以解决矛盾为真实目的,而以训练学生矛盾分析的能力,提升思维能力为目的。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寻找到文本中对立又统一的细节,从而进行扩展训练。比如《桥》一课中老汉揪出一个小伙子,也就是自己的儿子,这里我们可以说,揪出自己的儿子从亲情来说是对立的,但从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及领导者角色来说又是统一的。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发现矛盾的:



  片段一:



  师:可以肯定,当时还有别的党员也排在队伍的前面,可为什么老汉独独揪出自己的儿子?(挖掘出一个矛盾的问题)



  生1:可能是老汉家里还有老母亲等其他亲人,老汉希望儿子不会有危险,可以去照顾好家人。



  师:你认为这位同学理解正确吗?



  生2:我认为也有可能,但这只是猜测。我认为是老汉为了稳住这个混乱的局面,只有把自己的亲儿子揪出来,才能够让大家佩服。



  师:你很会思考问题。老汉真是一个好的党支部书记。



  生3:我赞同。老汉只有做出表率才能以礼服人。



  生4:是的。我知道毛主席也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朝鲜战场上去打仗。当他儿子牺牲的时候,毛主席都带头将儿子的遗体留在了朝鲜,而没有运回国内。



  师:你的思考更加全面,能够联系到别的事情。如果当时老汉揪的不是自己的儿子,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



  生5:老汉就没有威信了,大家都会只想着自己,拼命在桥上挤来挤去。



  师:那么,木桥可能立即垮塌,大家都可能失去生命。



  师:由此,我们更加可以看出老汉是一个——



  生:大公无私,办事果断的人!



  这里,我们发现,课文描述的“亲情”与“民情”由对立其实走向了统一,形成课文有机的统一体。



  二、善于引导学生以辩证的观点去训练思维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



  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②”学生的实际能力靠什么得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辩证的观点去感受文本核心价值观、提升语文素养。在教学《桥》一课时,我针对老汉儿子——小伙子挤到队伍前面这个情节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有关描写进行辩证分析,在不断“制造矛盾”的过程中训练思维能力,效果喜人。



  师:大家只是把目光集中到了老汉身上,对于他的那位儿子。你有何评价?(挖掘出另一个矛盾的转折点,即将焦点从课文的主要人物转移到次要人物身上。)



  生1:木桥开始发抖时,他把自己的爸爸推老一把,叫爸爸先走,说明小伙子很爱自己的爸爸。



  师:这是后面的事情。在之前,小伙子做了什么?(再次挖掘出一个矛盾的问题。)



  生2:他也挤在了队伍的前面,很不应该。



  师:哦,你觉得不应该,何以不应该呢?请全体同学都来思考这个问题。



  生3:我觉得他是个党员,党员就应该有先人后己的崇高品质。



  师:把安全留给别人,危险留给自己。



  生4:他是个小伙子,是身强力壮的,应该留在后面照顾老人和小孩。



  师:你真会分析。我也赞成。



  生5:作为一位年轻的党员,他应该协助他的爸爸帮助全村的老百姓撤离,又不需要他来带这个头,连协助的事情都做不到,我觉得他做得很不对。



  师:何况那个领导者还是他的爸爸呢!



  师:我给大家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汶川大地震时有一个中学老师,他在地震来临之前,丢下自己的学生,自己率先跑出了教室,人们称这位老师为“范跑跑”。后来,这位范跑跑遭到了许多人的谴责,认为他不配做一个教师。可是,他自己说,“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除非是自己的女儿,否则,谁都不救、只顾自己!况且,当时情况危急,来不及想这么多,那些中学生都会自己跑了,我也无法背他们。”当大家听他这么解释的时候,想不到也有人认为他当时的逃跑也是可以理解的。结合文中的小伙子,大家又有什么新的看法呢?



  生1:老师的举例启发了我。我认为当时的小伙子虽然是一个党员,但是他有着求生的人之常情。



  师:分析得很好,其实毛主席在决定要不要把自己儿子遗体运回祖国的时候,也不是一下子就决定的,那一个晚上,毛主席都在矛盾之中,说明毛主席也有着人之常情。他也很想最后看一看自己儿子的遗容。



  生2:在当时那种危急的情况下,他可能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是正确的。所以跟着大家一起挤在了队伍中。



  师:是一个还不大成熟的、成长中的党员。



  生3:当时情况危急,小伙子没有空闲想别的,只想着尽快脱离危险,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生4:从后面结尾处小伙子推了他的爸爸一把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小伙子其实并不是怕死的,因为后面的情况更加危险了,小伙子都能让爸爸先离开。



  师:你们的思考十分精彩。其实,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事物总是错综复杂的,我们要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它,这样就越能够不走极端、少犯错误,从而选择正确的态度和做出合适的行为。



  教师在阅读课上要善于利用矛盾分析法,引导学生发现矛盾。通过矛盾分析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学生对“桥”的含义的理解更加丰富而透彻了,更加重要的是,学生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②《语文课程标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22: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