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作文训练教案: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9: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文训练六教参: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教学目的

一 掌握在记叙中恰当穿插议论的作用。

二 了解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注意之点。

三 学习写一篇穿插议论的记叙文。

教学设想

一 设计一定的自读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知识短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二 运用短文介绍有关的知识,学习写一篇穿插议论的记叙文。

三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指导自读知识短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1.出示自读思考题:

(1)记叙文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2)在记叙中恰当穿插议论有什么作用?

(3)在记叙中穿插议论要注意什么问题?

2.提示:

(1)记叙文以记叙的表达方式为主。一般地说,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

(2)在记叙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往往会使文章锦上添花。因为它能引起读者联想,激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记叙文,在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在记叙中穿插议论,一定要注意恰当。一般来说,议论要以记叙为基础,要为深化记叙内容的需要服务。篇幅上要注意少而精。

二 作文训练

1.下面两题,任选一题。

(1)母校的回忆

(2)月是故乡明

2.要求:

(1)写一篇记叙文,在记叙中恰当地穿插议论。

(2)700字左右。

作文训练六例文二《母校的回忆》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了人生的18个春秋,蓦然回首,才发现在这即将告别的母校里,留下了我一串串成长的足迹。这里,曾有过我发奋读书的身影,也曾有过我们为班级球队助威的呐喊,还曾有过节日联欢会上我们和老师在一起的欢歌笑语……

曾记得,我带着新鲜感跨入了中学的校门,未脱稚气的我,不知天高地厚,梦想也能像在小学那样门门得100分。然而,我的班主任告诉我,中学了,学习会更困难,会更苦更累,它犹如一场马拉松赛,要有毅力和恒心。那时,我心里暗暗地想:困难我不怕,一定要尽到自己的努力,不管成功与否,将来我也可以笑对人生,无愧无悔。可是,我发奋,我拼搏,我不敢有丝毫懈怠。课堂上,我从不轻易放过一分钟;下课后,我也在该学习时全身心投入地去学。在这里,我明白了什么叫竞争;在这里,我也饱尝了学习的酸甜苦辣。随着我们臂膀的一天天变粗,我们的头脑也一天天得到充实。也许,我会从高山上滚下,但我不会后悔,因为我曾经作出努力。

中学时代,学习固然很苦,但在课余,多彩的活动又使我们全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

一场球赛正在我们班和兄弟班之间展开。场上,你争我夺,龙腾虎跃,昔日两班的好朋友,而今却在这里各不相让。“接球!”“快!”默契地配合,这里,谁也不会有个人主义。场下,女同学直踮着脚,为自己班投入一球而使劲的鼓掌,忘情地叫好,整个赛场早已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

要过元旦了,搞个联欢会,咋样?大家一致赞同。好!从没动过手的我们,居然也像模像样地操办起来。那天,老师们都来了,没有了往日的满脸威严,取而代之的是亲切和蔼的笑容;大伙都参加了,没有了课堂上的拘谨,取而代之的是充满青春活力的舞步和歌喉。小李的《我的未来不是梦》,小王的《这也是一切》,物理老师的“谜语”,化学老师的“秘密”,语文老师的“星”,英语老师的“新年祝辞”,使我们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馨……

母校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每当想起,心里就激动不已。现在,我们的帆船即将远航,从这里,我们就要登上人生的舞台。母校啊,是您无私地哺育我成长,我将永远怀念您。

简评:

这篇记叙文基本符合习作要求。所写的学校生活的几个片断,都能表明在“母校里”有“一串串我成长的足迹”。无论是发奋读书的身影,为班级球队助威的呐喊,还是师生联欢会上的欢歌笑语……无不充满奋发进取的积极意义。

同时,本文的记叙和议论结合得也比较好。在记叙上能尽除枝蔓,撷取精华,在关键地方穿插议论抒情,引起读者联想,激起思想上的共鸣,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例如,写完发奋读书的片断后,插上议论:“也许,我会从高山上滚下,但我不会后悔,因为我曾经作出努力。”积极向上的感情溢于言表。结尾一段则更强烈地抒发了热爱母校、怀念母校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6 01: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