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6-8 09:00: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数学第三册《倍的认识》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63页,课本第64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向学生渗透“量变到质变”、“联系与区别”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意。
教学难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考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
师:前不久,学校举行了跳长绳比赛,我们知道跳长绳必须有两个甩绳的和一个跳绳的,下面我就请三个女同学上来表演。
这里我们把3个女同学分成一组做跳绳的游戏,接下来我再请两组男生上来表演,我该怎样请。
指导学生说出女生是一组,3个人,男生有6个,是2组,2个3。
师:请小朋友说说前面男生和女生的关系。
当学生说到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时。老师板书“倍”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 师生探讨。
(1)张家港是全国卫生城市,花坛里花开不断,看这个花坛里的花,你收集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摆花片:“蓝花有2朵”,请小朋友摆2朵蓝花片。我们还知道“黄花有3个2朵”,请小朋友2朵2朵地摆,摆3个2朵。教师同时在黑板上帖图。
(2)提问:看图说一说,蓝花有几朵?黄花有几个2朵?
(3)讲述: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4)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2、 自主探讨。
(1)(电脑演示并闪现: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根据小朋友的对话,用蓝花片和红花片自主地摆一摆。
(2)谈话:仔细观察,蓝花有几朵?红花有几个几朵?
(3)你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你是怎样想的?先自己说一说,然后讲给同桌的小朋友听。
(4)指名说。
(5)小结:要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首先要看蓝花有几朵。蓝花有2朵,再把红花和蓝花比,看红花有几个2朵,红花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三、多层次练习,巩固深化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提问:第一行的练习本有几本?第二行的练习本有几个几本?第二行的本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如果第二行的本子去掉4本,第二行的本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如果第二行的本数增加4本,第二行的本数是第一行的几倍?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指导学生把青菜圈一圈。
学生独立完成后提问:青菜的棵数是白菜的几倍?你是怎么知道的?
如果拿走白菜,单剩下12棵青菜,能不能说:青菜的棵数是4倍?为什么?
从刚才的例子中看出:“倍”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大数和小数比较时,通常把数看作1倍?要知道大数是小数的几倍,都要先想什么?(先想大数里面有几个小数)
4、 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共同摆。
第一行摆3根,第二行摆2个3根,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5个3根,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5倍,如果第二行摆4个3呢?
我们摆6根小棒,下面分别摆2根,3根,第一行分别是第二行的几倍?
讨论:为什么下面都是6根,而倍数却不同呢?
5、 “想想做做”第5题。
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并交流各自的想法。
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1、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拍手游戏。
今天小朋友学得很认真,老师鼓掌(拍手3下)表扬,大家想不想自我鼓励一下?依次要求:同学们拍的是老师的2倍、3倍、4倍……
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老师拍4下,你拍的是老师的3倍,你要拍几个4下?如果要拍老师的5倍呢?
3、说出果盘里 的个数是 的 倍。说对了奖他两种水果各一个。
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有3个女同学跳绳,再请二组男同学,是2个3,”让学生说出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借助直观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围绕“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第一行参照的数量都“2”,并且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时,也是学生借助直观演示,再结合以前所学生的知识,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摆、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