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6-5 17:28:00
|
只看该作者
(二)
一、导语
同学们,假如让你写一封自荐信给一位有名望的人士,你打算从何人手,打算采用什么办法
打动对方,让他接纳你?当年,年仅19岁的苏辙,竟以一篇《上枢密韩太尉书》让当时身居
要职的枢密使韩琦为之击节称善,从而对他刮目相看。苏辙在信中都说了些什么?怎样说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解说: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解题
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对作者、写作背景等加以解说。
三、自由朗读课文,梳理文脉
可设问:文章以什么问题的阐述贯穿全篇?并以此问题拎起对课文立意构思的理解。
四、品读课文
由学生找出精彩段落,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精妙。教师在诵读时可就语气语调的
运用作示范。
五、诵读竞赛
分组竞赛,每小组推举代表表演,看谁能把文章洋洋洒洒的朝气、顾盼自喜的锐气,有含蓄
蕴藉的韵味读出来。
六、课堂练习
背诵第l、2段。
七、布置作业
东坡云:“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你怎样理解这段
话?
(解说:这个方案重在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领悟。)R-SA">阙,顿时眼界大开,尤其提到见到欧阳修后的感慨,自然引出想见韩琦的愿望。第3段进一
步申述想见韩琦的迫切愿望。第4段回应开头,重申“生好为文”的志气,并以求教之语作
结,含蓄得体。
(解说:课文的立意、构思均以奇巧见长,理清文章脉络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2.具体研习。
(1)结合课文和自己的实际,简单谈谈对“气”的理解。明确:文中的“气”当是指胸襟气
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气”因作者修养的提
高、阅历的丰富而形成,正所谓“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因“善养吾浩然
之气”而写出“宽厚宏博”的文章,司马迁因“行天下,周览四海”而“其文疏荡,颇有奇
气”。因此,我们在乎时的写作实践中,应该大量涉猎好的作品,广泛接触社会、自然,积
极主动地去思考感悟,从“养气”人手,方是根本之道。
(解说:“文气说”是第1段的论点,也是全文立意的至高点,理解它,有助于解读全篇。)
(2)作者的目的是求见韩琦,可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
明确:为的是给求谒涂上高雅的文学色彩,让韩琦在赏识苏辙深刻见地、出众才华的同时,
享受被仰慕、被盛赞的欣悦之感,并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苏辙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
关键人物,如此,求谒之事就顺理成章。作者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基础之
上,把自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这样非但没有丝毫的庸俗之感,反
而让人觉得其请求是那样的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样难以拒绝。
(解说:这是课文的重难点,教师可在学生的自主讨论中相机点拨,由求见韩琦这一目的,
逆向推导其途径,便可打开一片天地,领略文章“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妙处。)
(3)声情并茂地诵读全篇,体会文章“疏荡”“有奇气”的风格,并背诵第1、2段。
(解说:在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落实文言字词。)
3.欣赏品味。
(1)诵读第2段,品忻坩舀。
明确:第2段写作者游历的经过,“决然”一词写出他去乡远游时的果断洒脱、英气勃勃;
“恣观终南、嵩、华之高”一句,只一“恣”字,便传神地写i出作者徜徉于名山大川[的沉
醉之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中的“慨然”则生动地传达了作者追怀往古、苍凉慷慨的情
怀。文中如此精妙恰当的用词比比皆是。
(解说:在诵读中涵泳品味,学生可将用得好的词挑出来品析,教师可用替换替换词语的方
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体会。)
(2)诵读第3段。第3段怎样表达想见韩琦的强烈愿望?
明确:先顿挫一笔,仍说为学之道,说“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表面上不提求谒,实际
上暗示韩琦就意味着“博大”。接着用“于山”、“于水”、“于人”之“已见”衬托“犹
以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文充分蓄势的基础之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文坛盟主之
上,真是把敬仰之情说到极致,把诚恳之态写到极致了。话说到这份上,韩琦又怎能不为之
心折?
另外,“于山”、“于水”、“于人”这一组排比句,写得意气饱满,然至“犹以为未见太
尉也”,又猛然一刹笔,趁势把想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总是笔势疏宕之极”。
(金圣叹)
(解说: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风格,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品析玩味后再读,读时注意恰当运用语
气、语调。)
4.课堂练习。
(1)苏辙用什么方法打动了韩琦的心?这对同学们今后踏人社会追求上进有什么指导意义?
(解说:让学生在品赏美文的同时,得到价值观、情感态度方面的启示。)
(2)背诵第1、2段。
(解说:熟读成诵,加强文言佳作的诵读积累,从而增强对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感悟力。)
5.课堂小结。
本文凭借新奇的立意、巧妙的构思、流畅精练的语言、疏朗跌宕的风格而为历代文选家所钟
爱。如今我们读这篇文章,在享受它不朽的美学价值的同时,结合我们的学习实践,还应该
有更丰富的体验。
(解说:从总体上概括内容和艺术特色,并指出读书还需联系实际,务求读活。)
1.查阅资料,结合苏氏父子三人的生平和作品,谈谈三人在创作上的异同。可用好的小论
文出一期板报。
2.开展苏轼、苏辙诗文吟诵
(二)
一、导语
同学们,假如让你写一封自荐信给一位有名望的人士,你打算从何人手,打算采用什么办法
打动对方,让他接纳你?当年,年仅19岁的苏辙,竟以一篇《上枢密韩太尉书》让当时身居
要职的枢密使韩琦为之击节称善,从而对他刮目相看。苏辙在信中都说了些什么?怎样说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解说: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解题
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对作者、写作背景等加以解说。
三、自由朗读课文,梳理文脉
可设问:文章以什么问题的阐述贯穿全篇?并以此问题拎起对课文立意构思的理解。
四、品读课文
由学生找出精彩段落,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精妙。教师在诵读时可就语气语调的
运用作示范。
五、诵读竞赛
分组竞赛,每小组推举代表表演,看谁能把文章洋洋洒洒的朝气、顾盼自喜的锐气,有含蓄
蕴藉的韵味读出来。
六、课堂练习
背诵第l、2段。
七、布置作业
东坡云:“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你怎样理解这段
话?
(解说:这个方案重在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领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