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0-5-29 16:24:00
|
只看该作者
《丑小鸭》教学反思
《丑小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的第28课。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本课故事性强,情节引人入胜,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文中的字词极富表现力,语言优美,富有情感。新课标在目标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我注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疑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贵有疑,疑则进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直接导入、板书课题之后,我问学生:“当你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把学生的问题加以整理,最后归结为三个:1、丑小鸭长得什么样?2、课文讲了丑小鸭的什么故事?3、丑小鸭最后变美了没有?
我认为根据课题提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为学生能有目的的和文本对话,尽快与课文融为一体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读
“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牢牢把握“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这条主线组织教学——自由朗读、分组读、指读等,从初读到精读,再到总结性熟读,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让学生在情景中朗读,指导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且每一次的读都是有目的地读,采用“引导法”,设置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紧扣作者的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基本做到“以读促讲”,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在教学中我注重在读中体验和感悟,注意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阅读,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的情感。让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让他们纯真的心灵与“丑小鸭”的美好心灵产生共鸣,从而感悟到文章的主旨,初步体验到人生的真谛。如在学习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这一部分的时候,我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激发孩子:“丑小鸭经历了这么多的灾难,发现自己变成了白天鹅,这时的丑小鸭心情怎样呢?”孩子体会到了丑小鸭的高兴,然后我让孩子先自己试着读,再指名读,及时的评价语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我抓住最后两个句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丑小鸭的惊喜!并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丑小鸭此时可能会想些什么?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有的孩子说:“丑小鸭会对自己说,多亏我坚持了下来,原来我是天鹅呀!”有的孩子说:“我要感谢农夫,多亏他救了我,要不然我就活不下来了。”还有的孩子说:“我变成了白天鹅也不能欺负弟弟、妹妹!”
在教学中我注重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和谐统一。在提倡感悟体验的同时又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积累了词语,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从而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丑小鸭的感受,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在学习丑小鸭在树林里的遭遇时我紧紧抓住“讥笑”和“追赶”这两个词,让学生想象小鸟可能会怎么讥笑丑小鸭?有的学生说:“你是谁?这么丑,快滚开!”有的学生说:“我不和你玩,你这么丑!”在想象猎狗追赶丑小鸭的时候,有的孩子回答:“猎狗龇着牙咧着嘴拼命追赶。”有的学生说:“猎狗流着口水,使劲地追赶;丑小鸭跌跌撞撞地跑。”在想象中不但理解了词语,还充分体会了在外的丑小鸭更危险,生活更艰难,白天不敢出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三、想
语文课应当成为儿童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学生的想象力需要保护,创造力需要培养,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本课中,我不断地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如丑小鸭离家出走,来到小树林,我问学生:“小鸟是怎样讥笑他的?猎狗是怎样追赶他的?丑小鸭又是怎么逃跑的?”当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的时候,我再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趴在冰上的丑小鸭可能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时候我让学生想一想:“这时的丑小鸭可能会想些什么?”
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同时,也充分体会到丑小鸭当时的处境,明白了丑小鸭没有向困境低头,而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充满了信心。因为学生被丑小鸭的处境感染至深,所以读课文的时候就能做到有感情地读。听了孩子的朗读,我再也无法控制,被孩子的朗读所打动,眼前似乎出现了那只可怜的丑小鸭,泪水在我的眼眶里直打转。
四、议
在教学中我结合实际精心设置多次拓展延伸,多次让学生讨论,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与社会、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如,学完课文以后我问学生:“你最想跟童话中的哪个人物对话?”小组讨论之后让学生回答,有的学生说:“我最想跟丑小鸭的哥哥姐姐说,虽然丑小鸭很丑,但我们不能以貌取人,应该看心灵!”有的学生说:“我想对丑小鸭说,虽然你变美了,但你不能欺负自己的弟弟妹妹!”有的孩子说:“我想对丑小鸭的妈妈说,你是一个伟大的妈妈,没有因为孩子丑而不去关心她。”……
得失是一对孪生姐妹,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
1、由于孩子现在生活条件优越了,虽然让孩子充分想象当时的情景,但孩子还是无法真正的体会挫折的内涵。
2、 对童话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浮浅。
在今后教学中,将如何引导把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走进文本时代将是我思考研究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