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ljala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0中考语文诗词赏析各类型题综合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8:50:00 | 只看该作者
通关演练
  1.品读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江楼①晚眺
  (唐)白居易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②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画取③,题诗④寄与水曹郎⑤。
  【注释】①江楼:杭州城东楼,即望海楼。②蜃:大蛤蜊。海面、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光线折射,而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到空中或地面上,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  称海市蜃楼。③著:用。图画取:临摹下来。取:助词。④题诗:画上题诗。⑤水曹郎: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
  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读下面一首诗,说说它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怎样的特点。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8.意境欣赏
  题型阐释
  意境欣赏,包括描述意境、概括意境氛围、选择意境相近的诗句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某一句的意境”“某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下列诗句与某一句意境最接近的是哪一句”等。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浙江绍兴)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例二(2009?福建厦门)
  下列诗句与苏轼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最接近的是哪一句?(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B.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闯关方略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理解“意境”一词,要把“意境”拆开来,再组装。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它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由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而成。
  解答意境题,需要梳理组成意境的零件——意象。“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
  譬如例一,诗的一、二两句,写山村,依次出现了“雨”“鸡鸣”“人家”“竹林”“小溪”“村路”“板桥”等众多意象,再将这些意象连缀起来,分析其体现出来的意境之美。先看第一句,我们知道一个关于“鸡鸣”的生活常识,一只鸡打鸣常常会引来群鸡合唱,而这里只有“一两家”,说明小山村人家很少。再看第二句,在霏霏细雨中,沿着小溪走,听着雨滴敲打竹叶之声,不觉来到一座板桥前。把一、二句合起来,这个小山村的自然环境,是多么宁静幽深啊。而作者雨中经过山村,心情又是多么“惬意自然”啊。把客观的环境和作者主观的心境结合起来,例一的答案就出来了: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宁静幽深、自然惬意的特点。当然,从题目的要求看,似乎更侧重自然环境的氛围,作者的主观情思,可以忽略不写。
  例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作者即景抒情,看着眼前汹涌奔腾的大江之水,联想到千古以来的历史风流人物。这一句时越古今,地跨万里,眼前所见是辽阔的,心中所思又是深远的,所有这一切意象组合而成的意境磅礴恢宏。其他四句,哪一句能将壮阔的江山景象跟辽远的历史沉思结合起来呢?只有B句,也是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也是千古兴亡事,整句话呈现的也是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意境也是博大而深远。别的句子,或苍凉悲伤,或哀怨缠绵,或渺远迷离,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呈现的意境氛围差异都很大。
  为了准确地表达,我们应熟悉一些概括意境的词语,如“宁静、清冷、清幽、凄冷、辽阔、雄奇”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8:50:00 | 只看该作者
通关演练
  1.品读诗歌,说说下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美好意境。
  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2.意境体味。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
  9.名句欣赏
  题型阐释
  名句鉴赏,就是对古诗词中千古传诵的名句,就其景、情、理、趣方面为人称道之处品评分析。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湖南衡阳)
  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例二(2009?山东滨州)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
  闯关方略
  古诗词是古典文学宝库的瑰宝,名句则是这瑰宝中的精华。有些古诗词并未广为人知,但其中的名句却一直脍炙人口,可见名句的传播度和影响力。
  名句赏析,目的在于培养同学们细致的涵泳品味能力,培养感受美、咀嚼美、表达美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先要理清一个问题——名句因何而名?它较之于平句、拙句高妙在哪里?是景致优美,让人心怡;还是情真意浓,格调高亢;抑或蕴涵哲理,启人心智;再或者修辞精妙,一语传神?
  也就是说,先分类,是写景名句、抒情名句、言理名句,还是修辞名句?如果是写景名句,则从它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景致等角度赏析;如果是抒情名句,则从它的抒情方式、情感的色彩与倾向等角度赏析;如果是言理名句,则从它理和趣的融合,哲理的启悟性等角度赏析;如果是修辞名句,则从修辞的表达效果角度赏析。
  以例一为例,这是一个写景名句,写的是宁静清幽的夏夜,“明月”“别枝”勾勒了和谐美好的氛围。这一句的精妙,在“惊鹊”的加入,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会引起“别枝”摇曳。写“惊鹊”,是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把“明月”映照下的月夜美景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例二则是抒情名句,这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一般解释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从抒情的角度看,可能第一种解释更符合作者心境:春天来了,到处鸟语花香,本来春光明媚足以让人心情愉悦,但作者感时伤怀,花反而使他泪水飞溅,鸟反而使他忧恨惊心。这里以乐景写悲情,将作者的痛苦写得更深沉、婉曲。当然,如果认同第二种解释,言之成理也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8:51:00 | 只看该作者
通关演练
  1.品读诗歌,赏析名句。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简析它的妙处。
  2.下面这首诗的颈联,是作者晏殊自己也颇得意的佳句,因此他将这一联写入诗中,又写入词《浣溪沙》中,成为广为流传的名句。细细品读,说说晏殊得意处在哪里。
  示张寺丞王校勘
  (宋)晏殊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10.表达赏析
  题型阐释
  表达赏析,主要是对古诗词表达方式、表达手法、修辞技巧以及语言表达的赏析。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点”等。近几年,这一部分还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比较阅读题型。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江苏扬州)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宋)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修辞手法:拟人、
  表达效果:
  例二(2009?四川成都)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闯关方略
  表达赏析题,某种意义上,是现代文阅读考查方式向古诗词阅读的延伸。
  解答这类题目,看清题目设问的角度至关重要。如果题目是就修辞方法提问,你回答的角度就应该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双关等里面;如果题目是就表达方式提问,你回答的角度就在直抒胸臆、叙议结  合、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里面;如果题目是就表达手法提问,你的答案一般就在对比、抑扬、动静、点面、虚实、衬托等里面;如果题目提问的角度是语言特点,你一般得回答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形象生动、婉约细腻、幽默讽刺、雄浑豪放、沉郁慷慨等。
  譬如例一,提问角度是修辞。头两句写绿树繁茂,野鸟啁啾,春风轻拂,杂花乱飞,一派醉人的春光。后面写到“明日酒醒春已归”,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一宿醒来“春已归”(春就悄然离去)的,因此此处用的是“夸张”。接着分析拟人和夸张的表达效果,这需要结合上下文分析,然后借助“运用什么修辞,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的答题模式组织语言。第三句用拟人,生动地表现了春色的迷人、生机盎然;第四句用夸张,表达了作者感慨春景迷人、春日短暂的心绪,写出了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例二的提问角度比较宽泛,问“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既可以谈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也可以说表达手法上的特点,还可以写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譬如第一个角度,可以分析其寓抒情于写景之中: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第二个角度,可以分析其动与静的结合: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第三个角度,可以分析词语运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全用名词排列组合,中间没有一个动词连缀,名词意象的堆叠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8:51:00 | 只看该作者
通关演练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有“西子湖”的别称,即源于苏轼这首诗。人们提到西湖,常说到这首诗的后两句,这两句已成了西湖的定评。请从修辞角度,对这两句略作赏析。
  11.典故溯源
  题型阐释
  典故溯源,就是对古诗词中运用的典故进行解释,说明其来源,分析其作用。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中运用了什么典故”“这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句中某典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
  精题回放
  例(2009?江苏盐城)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闯关方略
  古人写诗词,为了使语言更简洁含蓄,内容更富于表现力,常常运用典故来增强表达效果。
  典故溯源,既能考查我们对文史知识的积累,也能考查我们对诗歌语言特点的了解,还能考查在课内诗词学习时有没有养成踏实认真的习惯,可谓一石多鸟。
  解答这一类题目,了解所用典故的本意是基础。
  譬如上述苏词,用了两个典故:“亲射虎,看孙郎”用的是三国时孙权狩猎射虎的典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的是西汉时文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云中太守魏尚的典故。
  符合题目要求的是典故二,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冯唐传》,其细节是: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杀敌人数六人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仅了解典故的本意,就诗论诗还不够,结合上下文内容,以及作者的生平遭遇,读懂其隐藏在典故里面的内心话,才是解题的关键。
  从整首词可以看出,苏轼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但这时他外放密州,不被天子重用,他是多么渴望朝廷也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啊。但这层意思他不便明说,于是引用典故,以古人自比,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声。
  有时题目还会进一步追问引用某则典故的表达效果,这时先要区分这个典故的意义、情感指向,是客观的描述物态,还是主观的抒发情志?如果是前者,其作用是使物态描绘得更生动、逼真、奇异等,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一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得好,这里引用神话典故,增添了内容的神奇色彩。如果是后者,其作用主要是使情感抒发得更婉曲、含蓄、深沉等,如李商隐的《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一句,借汉文帝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召回,在宣室接见,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慨叹自己与贾谊一样,没有遇到明主,一样的怀才不遇。此处引用典故,使作者的慨叹更深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8:51:00 | 只看该作者
通关演练
  1.下面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无 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最后一句引用“(破)楼兰”的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情怀?
  12.综合评价
  题型阐释
  综合评价,以客观选择题为主,这类题目的几个选支,将内容理解、情感体味、主旨把握、形象感知,乃至意境欣赏、表达欣赏、名句欣赏等熔于一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请选出下面对诗句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综合评价也有少量的主观题,常要求对诗词作品作整体的评价分析。
  精题回放
  例一(2009?天津)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这两句是议论,诗人感慨由于东风不给周瑜方便,导致二乔被关进铜雀台。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这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这是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以“异”字统领,突出塞外与中原地区秋景的不同。
  D.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这节诗以“海峡”作为“乡愁”的具体对应物,将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例二(2009?广西桂林)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闯关方略
  综合评价题的特点就在综合二字上。客观题的综合性,体现在信息量大上,需要综合辨析;主观题的综合性,体现在语言组织上,要求对整首诗作评价分析。
  例一是选择题,四个选项,指向四篇作品,既有诗,也有词,多是古诗词,还有一首现代诗。每个选项,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到内容理解、主旨领悟,至少有两三个考查点,四个选项加起来,就涉及十多个考查点,对能力的要求可想而知。
  解答选择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是选出“有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或者“两项”。
  其次,要整体扫描,大致锁定答案项。以例一为例,这几首诗词都出自课内,只要课堂学习认真、扎实,读题时一个信息点一个信息点仔细审视,就不难发现B、C、D三项都没问题,赏析理解不正确的是A项。A项前半句“这两句是议论”,对表达方式的判断没错;错在后半句,“诗人感慨由于东风不给周瑜方便,导致二乔被关进铜雀台”,这一句与史实不符。赤壁之战,周瑜一方运用火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正是得东风之助。
  知其然还不够,我们还应当知其所以然。杜牧这一句,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用“假设”从反面着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就要改写。但他又没有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国破家亡在此朝”,而是借东吴两个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来写天下大局,这样以描写来议论,显得含蓄蕴藉。
  主观题,语言的组织尤其重要。首先是精准,扣住题目要求,务求向靶心打。其次是条理,展现一定的逻辑性。再次是集中,围绕题目谈,不能东拉西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8:51:00 | 只看该作者
譬如例二,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如此高的评价?这首词最高明之处何在?为什么能超越别的中秋词作?在格调!用《宋词鉴赏辞典》里面的话说,是“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作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放眼古今词人,谁有如此高格?当然,同学们组织语言,表达可以平浅一些,下面示例供参考:
  这首词上阕问月,下阕怀人,作者把出世入世的追问、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悲欢离合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通关演练
  1.赏析诗歌,试作评价。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选一)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后人评价苏轼此诗是“醉中的神来之笔”,你认同这个评价吗?请略作赏析。
  2.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颔联以形象的比喻,先后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抒写遭遇,流露出诗人对抗元大业失败的慨叹和无奈。
  B.颈联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兵败时的惶恐心情和被俘后的孤苦伶仃的处境,巧妙新奇。
  C.尾联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使全诗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成为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D.整首诗将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读来悲哀难抑,令人断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8:51:00 | 只看该作者
参考答案:
  炼字品析
  1."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渲染了一种迷蒙、冷寂的氛围。 2."散"是飘散、飞散的意思,一个"散"字,让笛声有了可视可触的形象:像春天的花瓣?像春天的细雨?像春天的柳絮?……一个"散"字,使得笛声随着春风悄悄地在夜空飘荡,洛城之中,无所不在。
  内容理解
  1."风吹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喻指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境地。 2.成双成对的燕子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呢?湖水高涨,使岸上低垂的桃花好像蘸着水在盛开。
  描绘画面
  示例:日出东方,烟消雾散,湘水上一片安静。渔翁欸乃一声撑船出发,声音在山水之间回荡,唤醒了万物。山有了灵气,水有了精神。山显得更为葱绿,水显得更为碧蓝。
  情感体味
  1.前一首悲秋,世事艰辛,家愁国难,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后一首赞秋,洋溢着一种激越向上的豪迈之情。2.作者登高望远,北眺中原,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主旨领悟
  1.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接触,最熟悉它,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2.示例:追求任一目标的过程,总是一个障碍接着一个障碍,一个困难接着一个困难。所以当取得一些成功后,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停滞不前,而应该鼓足勇气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形象感知
  1.勾勒了豪放开朗、视死如归的边塞健儿形象。 2.刻画了诗人金榜题名后潇洒得意、神采飞扬、心花怒放的书生形象。
景物描写
  1.风翻白浪如花,长空雁行成字。 2.宁静幽深。(意思对即可)
  意境欣赏
  1.江村的宁静优美和钓者的悠闲惬意。 2.示例: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
  名句鉴赏
  1.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同时,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中蕴涵自然理趣。 2.这一联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再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表达赏析
  诗人运用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施与西湖,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柔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容,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典故溯源
  1.运用了两则神话典故:"蓬莱"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女主人公的居住之处;"青鸟"是传说住在瑶池的西王母的信使,女主人公既然住在仙山,自当有青鸟一样的信使为她传递音讯。诗人运用典故,寄托了自己绵绵不尽的情思。 2.表达了戍边将士立誓抵御外族入侵、平定边疆战乱的豪壮情怀。
  综合评价
  1.认同。这首诗写夏雨骤来骤停的动态过程,一句一个场景,四句之间以急遽的节奏转换,灵动有趣,确实是"醉中的神来之笔"。 2.D("读来悲哀难抑,令人断肠",对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理解有误,整首诗应是"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18: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