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8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年级上册《雾凇》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20: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雾凇》课堂实录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 具
投影
公开课教案
一、揭示课题
1、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揭题。
寒冷的冬天,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的投影片。
观看投影片,自主谈感受。提出自身不懂的或想搞明白的问题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
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三、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2、交流。
3、自学课文。大地冰封 十里长堤 俗称凝结 摄氏 零下 淹没模糊 雾凇 缀满 镀上缭绕 琼枝玉树
(4)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 生字词正音。
(2) 解释词语。
(3) 指导读长句。
四、再读质疑
五、指导写字
1、自身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自主交流,说明理由,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4、誊写生字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和雾凇的奇异景象。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具 投影
第2课时
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集中注意激发情感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 (出示第二句话)
练习感情朗读(自读、指名读)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齐说:奇观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
(配乐感情朗读)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随机出示投影片)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
(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
(符合条件“遇冷”)
4、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 谈谈你的体会。
指名说(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叠词说明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a. 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与原句比较)指导朗读
b. 指导“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指导背诵。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你也来赞美一下吧!
朗读课文,观察插图,说说自身看到的或想到的景象 (指名说)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练习读准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五、指导赏读背诵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
(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安排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假如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板书设计
22 雾凇 (奇观)
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由于雾凇离我们南方的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将“读”的联系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和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雾凇美景,边读边感悟。
2、自读质疑,小组交流。
3、品词、品句,配上动作体会朗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20:44:00 | 只看该作者

《雾凇》课堂实录2
教学目标:带领学生一起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通过网络一起去领略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2 看雾凇录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4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5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为什么会形成?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5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妙,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
  ),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
  )、()。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6、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点击“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看看网站上是怎样介绍的。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1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2 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3 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4 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吧!生:“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不计其数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安排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假如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安排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29、雾凇
               奇观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后小计:
  在教学第二局部,没有孤立地讲解雾凇形成地原因,要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淹没、模糊、渐渐地、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体会,在感悟、朗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知雾凇的形成过程。同时播放雾凇的录象,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20:44:00 | 只看该作者

《雾凇》课堂实录3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和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和雾凇的奇异景象。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考虑: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和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词语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雾凇
2、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出示词语:
凝结 淹没 美丽动人 洁白晶莹
缭绕 逐渐 银光闪烁 大地冰封
(1)指名逐行认读。
(2)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雾凇样子的?
指名说点出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齐读)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雾凇的美、奇特
1、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也用上了这几个词语具体描写了雾凇的样子,请同学们打开书本。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谁来读一读。
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这段文字,看看雾凇的什么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交流指导朗读
(1)雾凇的多
①看来雾凇的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点出词语:十里长堤、缀满】指名读,再齐读
②师小结:是啊,走在这十里长堤上,随处可见这些霜花,它们缀满了整个枝头。
(2)雾凇的什么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雾凇的美或美丽动人)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
①作者为了表示雾凇的美,抓住了它的什么来写的呢?(颜色)
②你从哪些词语中发现的?【点出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③正因为它“洁白晶莹”,所以在阳光下显得“银光闪烁”。
④你能再来读好这段话吗?指名读。
(3)我们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出示图片欣赏】
师引读——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三、品读第二自然段,了解雾凇的成因和形成过程
1、接下来我分别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红色字体一个人读,黑色字体一个人读)
2、请大家考虑下,为什么老师要请两位同学这样读文章呢?(引出总分关系——下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3、仔细读读下面的内容,有没有发现你读的这段文字是围绕第一句话的哪些内容来写的?指名)——点出三个条件,这就是雾凇形成的原因
板书:遇冷
过于饱和的水汽
凝结
(2)我们一起来把雾凇形成的原因读一读。
4、作者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介绍吉林雾凇形成过程的。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
读下面的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的?
交流“过于饱和的水汽”
指名读相关内容,你发现了什么?
(1) 出示两句话:……江面上充溢着雾气。
……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下句更能突出雾气的多,“总是”“阵阵”“弥漫”——到处都是,把江面都覆盖住了)
(2) 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这段话。
(3) 师小结:正是这弥漫着的阵阵雾气,使得吉林有了“过于饱和的水汽”。
交流“遇冷”
那么,作者又是怎么围绕“遇冷”来具体介绍的呢?(出示第4—7句话)
自身默读,并圈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从这段话中,你找到了哪些关键词?
(1) “涌、笼罩、淹没”体会雾气的多
(2) 出示两句话,你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
(渐渐地——说明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4)总结,作者为了把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的过程介绍清楚,突出了雾气的多和形成过程的缓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齐读4—7句话。
交流“凝结”
我们已经了解了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的过程,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学“凝结”的过程,把你的体会告诉你的同桌(同桌交流)
(1) 你找到哪些关键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两句话,这两句话又有什么不同?
①(指名交流:“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个缓慢的过程,“镀”说明雾气是一层层均匀地铺盖在松针、柳枝上的)
②指名读并点评
(2)出示最后一句话
① 比喻句,把雾凇比作银线、银条,写出了雾凇的美
,请你美美地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② 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最初、逐渐、最后说明雾凇的形成是个缓慢的过程,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
③ 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好这句话(男女生读)
5、作者就是抓住“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这三个局部来具体介绍雾凇形成的过程。现在,你能看着这句话把雾凇形成过程讲具体吗?(出示第一句话)
(1)自身先练一练(提示:先怎么样再怎么样最后怎么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20:44:00 | 只看该作者

(2)你能将雾凇形成的过程完整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谁自告奋勇,先来说一说),指名介绍,学生边说师边提示(完成板书)
(3)再读一读第一句话
四、欣赏第三自然段,赞美雾凇的美、奇特
啊!美丽的动人的雾凇就这样形成了!出示一组图片
1、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雾凇,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它?(银装素裹、洁白无暇、美不胜收、粉妆玉砌、心旷神怡、银松雪柳、神清气爽、精雕细琢、银花绽放、洁白如玉、晶莹闪亮、精美绝伦)
2、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用了哪两个词语来赞美它?(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3、怪不得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1)从这句诗当中,你感受到了雾凇的什么?(多、白、壮美)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2)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一下第三小节。
五、全文总结
1、小结:雾凇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顺江绵延,形成的过程又是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2、 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吉林雾凇的美丽与奇特,了解了它形成的过程,今后,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一样,从大自然中、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惊喜! 
板书: 遇冷
雾凇 过于饱和的水汽
凝结
授后小记:(第一课时)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小朋友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
这是一篇优美的课文,纵观整节课,我觉得课堂有点闷。课开始,当我就让学生看图,然后用词语来表示雾凇。可小朋友们说的词语非常的单一,而且很多都是用了文中的词语。是不是课前我让学生熟读课文,才导致他们现在回答问题的依据始终在文本,而不能跳出文本,从图中获得直观体验呢?看来,课外词汇量的积累仍然是很重要的一项环节。
授后小记:(第二课时)
上完了这堂课,感觉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和自身的预设相差很大。在师傅细心的指导下,我反复修改了教学设计,但真正讲授起来,在全文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多的缺乏。
《雾凇》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七册第22课的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备课之前,我把这篇课文读了好几遍,因为我知道,文本解读是根,作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丰富,深刻而又独到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教者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关系到我们课堂教学的成败。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却精练、优美。课文三个自然段构成文章有机联系的三个局部,内容分别为:一、描述吉林雾凇奇观;二、说明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三、欣赏赞叹雾凇奇观。教学时,应该着重掌握第二自然段的讲授,力求学生能够把雾凇形成过程复述出来。但整堂课下来,自身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缺乏:
一、对学生没有进行充沛的预设
我们都知道,充沛的预设是课堂胜利的保证。我们不但要对每一个大环节进行预设,更要对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进行预设,这里面当然包括对学生的预设。一个问题抛出去了,学生会怎样回答;学生的回答与你预想的不一致时,你又该怎样引导……看似四十分钟的一节课,教师要在头脑中反复盘算的时间却是四十分钟的几十倍。我在课前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充沛、全面,因而当学生一时找不到与雾凇形成原因相对应的语句时,我就显得有些急躁,一时又不知如何引导,因而在这一个环节上来来回回用了许多时间,学生也被我搞得兴致全无,也因而造成了课堂上前紧后松的局面。
二、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到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会解读是必备的素养。我们除了学会解读自身,对自身的知识、能力,自身的情感、心智等的解读外,还要学会解读学生。教师要经常考虑:我为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真正是学生所需要的?自身的信息储藏量和知识结构是否足够能与之对话?在服务学生的同时,学生给予我们的冲击是什么?我能从学生那里学到什么?自身是否也有所提高与发展?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要学会解读文本。甚至对一个教师的专业素质来说,这可能是最为关键的。在解读文本这一环节时,我们最能够见出一个教师的思想修养,学理结构和他的文化视野,他的对于教育的理解和作为人的真正的道德良知等等内容都在里面。
但是,这堂课令人遗憾的是,感觉自身对文本理解有误,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程度与文本含义有偏差。那么,这样传授给学生的东西,必定造成学生认知上的过失。提出的问题还不够准确到位,导致学生无从下手,这样,即使有再好的演技,在课堂上也难以施展语文学科所要求的能力。
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干成绩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课后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取他人之所长,补已之短,更上一层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8 02: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