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浅谈中考完形填空题型的命题特点与应试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3-21 09: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综合语言测试中,完形填空题型认为是可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典型试题,这种考查方法适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语言能力。一般来说考查的技能和知识主要有对于上下文的理解和把握,对于词汇意义或用法的理解和运用,对于生活常识进行推理和判断,对于惯用法和常用搭配的掌握程度。这个题型有多种形式,但它在基本设计原则上都是一致的。形式都是从短文中抽去若干词,让考生根据上下文填入适当的词,为了有助于考生填入适当的词,可以提供四个答案(其中包括一个正确答案),让考生选出正确的答案;也可以给出单词首字母完形填空,或者给出字母及单词长度(由几个字母组成);也可以不给考生提供任何线索,完全凭借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现有的语言能力完成。
   这种题型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1.在整份试卷中所占的分值较重,占10分,长度一般在120-200个单词左右,既不能太短也不   能太长。材料太短了,空太密集;而材料太长了,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2.阅读材料以故事为主,难度低于阅读理解的篇章。 语言材料含有比较丰富的语言形式和紧   凑的篇章结构。如果语言形式单一,出题者不容易设计干扰项
3.在文章的开头和文章的结尾一般不设空,因为如果设空了,干扰学生理解
4.考点均衡分布,空格之间的间隔在六个之七个单词之间。
5.考点重在考察语言的意义,而不纯的语言形式。降低了对单词本身的考查要求,重点考查考   生对短文的整体理解,上下文的段落衔接,情理分析及推理判断能力。
6. “抽词法”可以是有针对性地抽,也可以是随机地抽。但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对文章理解能力的考查,而不是单纯对语法结构的考查。
  我们明白了这个题型的命题特点,就可以从容应对完形填空题了
    一、注重文章首句,沉着答题
  做完形填空题应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文章第一句往往是全文的关键句,是文章的“窗口”。通过它, 可以大致了解全文的概貌和作者的立意。它往往提供了全文的中心信息。细心阅读了第一句后,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体裁、背景、内容、结构,以及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同时对空格部分也作猜测。通读全文时要一气呵成,不要中断思路,只要能了解短文的大意就可。某些细节不理解可以跳过。这是绝对不可以省的一步。
  2.逐句细读,分析对比备选答案。掌握文章大意后,逐句分析,根据上下文意义,选择语法正确、词义贴切的选项填入空格。当考虑填一个词时,要考虑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性及相关的语法知识,比如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时态与语态,介词的固定搭配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文脉走势和作者口吻,不能单纯地凭语法知识解题。
  3.校对检查,更改不合理、不贴切的答案。这是做完形填空题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步骤。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所选答案的合理性。如果没有上下文信息的依托,就缺乏合理性。有时一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对的,但最贴切的只有一个。符合文章内涵、符合作者意图的才是最贴切的。
二、瞻前顾后,逻辑贯通 
 文章都是前后联贯,符合逻辑地向前发展延伸的,因此在解题中必须把握文章的走势,揣摩文章字里行间的意义,选择与作者思路或意图相吻合的选项。例如:上文有因为,下文必然有所以;上文有其然,下文必然有其所以然。上下文从两个对立的方面阐述,中间可能有一个转折词;上下文都从同一角度阐述,中间有可能有一个并列连词。如果用一些形容词修饰一个人,用and连接形容词,那么这些词必然都是褒义词,或都是贬义词。如果用but连接形容词,必然是一部分是褒义词,而另一部分是贬义词。做完形填空题必须首尾相顾,甚至文章的最后一个空格也要联贯上文所有的内容。须注意上下的参照,连贯思考。如果答案一时确定不下来,切记不要耽误太久,可暂放一边,待其他答案选好之后,再回过头来仔细推敲。
   三、  先易后难,善于返回做决定
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先易后难,这个题型虽然较难,但还是有很基础的内容,比如词组,习惯用法等。而且填上所有的容易题,也缩小了思考范围,同时又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有的难题一时难下定论的,这时必须读下去,在下文中找到相关依据后再返回定论。有时上文已选定某一项,但下文解题中,发现上文那个不妥,不符合联贯逻辑,也必须返回定论。不善于返回定论,就难以做好完形填空题。
  另外,在平时的练习中,对同一篇完形填空重复做几遍,通过反复的练习,不但可以牢固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完形填空的应试能力。正如专家说的:Tell me and I’ll forget. Show me and I may not remember. Let me try and I’ll understand.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0 20: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