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0-5-11 12:36:00
|
只看该作者
五、练在语言特色处,还表达鲜活灵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每一篇课文中写得最精彩的局部,让人读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那生动形象的比喻,那气势澎湃的排比,那栩栩如生的比拟,那工整而有韵律的对仗,还有那令人叫绝的神来之笔,精巧有序的布局谋篇等等,这些优美规范的语言可谓语言中的板书,它们往往也是课文的情理意趣之所在。
儿童有着天然的模仿才干,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片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特点,让学生仿写。例如,笔者在教《秋天的雨》这篇经典美文时,感受到作者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先带着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让学生感受课文独特的语言美,然后让学生结合文章中的语言进行仿写。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语言的欣赏感悟,抓住这个“读写结合”点,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借鉴到了作者的手法,去寻找秋天的足迹。又如,《珍珠泉》描写了云南珍珠泉美丽、奇特的景象,尤其是小泡泡的描写更可称为点睛之笔。紧紧抓住“最有趣的要算是这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晶亮、丰满的小水泡了”中的“一嘟噜,一嘟噜”,赋予泡泡于人性化,笔者设计练笔:“我这小泡泡手舞足蹈、争先恐后地一嘟噜,一嘟噜,是想。”还原词语意象的练笔,使原本相对静态的、凝固的“一嘟噜,一嘟噜”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心灵,成为富有活力的生命元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