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9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课后反思(力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好一堂课,有一个好的优秀教案是前提。而要有一个好的优秀教案,这对老师来说是颇费思量的。本文想借人教课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二单元中的《老王》的设计过程中的胜利和失败谈一点浅薄的想法。
  《老王》是一篇以作者内心反思写成的回忆人的散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阅历和体验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初读文章时只感受作者是一个善良的人,老王是一个善良倒霉的人,但并不明白作者在文章最后为什么还要对老王发生愧疚。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我打算从学生最初的感受入手,去体察老王生活的艰难与人性的善良,着重品味文章中“老王生前去送香油和鸡蛋”这局部,理解作者的愧疚之情。让学生体会到对倒霉之人需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
 
优秀教案一
  以走近老王──品味老王──关注老王──怀念老王为线索,把课文的重心放在对老王人物的鉴赏上,分别由以下几个环节:
  1、走近老王:自由阅读课文。说说老王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怎么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      人,表示在      这样的句式表达。
    (这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很容易找到相关的事件,能说出关于老王生活的苦和为人的善的特点。)
  2、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抓住老王送鸡蛋香油的事情进一步品味老王丑陋的外表下那颗善良的心,与他最后凄惨的死形成的强烈反差而去打动学生的心)
  3、怀念老王: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当他面对着老王的遗像时会说什么?假如你在场,你会说些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愧疚之情,学生答案很精彩,但由于前面只是提和作者对老王的协助,没有去体会作者的协助中蕴含对老王的情怀,因此学生谈和愧疚的情感的较少)
  4、关注“老王”:社会上还有好多像老王这样的倒霉的人,我们应如何对待他们呢?
    以课堂观看优秀教案,听课老师反映:教材的处置太平面,没有进入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基于这个建议,设计了第二个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二
  1、朗读、感知:
   ⑴ 感知老王的形象(苦、善的掌握);
   ⑵ 作者对老王有哪些协助?
    过渡:老王是善良的,倒霉的,作者是善良的,而极力地协助老王,但文章最后为什么还要发生愧疚之情呢?让学生分析作者对老王的协助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讨论结果:老王的苦让作者觉得他是需要协助的人,同情的对象。老王的善让作者认为值得去协助。而且协助的基本是物质上。
    过渡:其实作者对老王的这些帮帮不论是出于怎么样的情感,但都还没有愧疚之情,直到老王临死来送香油和鸡蛋。
  2、研读讨论:老王送香油和鸡蛋这一片断
   ⑴ 作者给了钱意味着什么,他为什么要羞愧呢?
   ⑵ 假如你是倒霉的老王,你当时会向作者说什么?
    讨论结果:老王临死前还拿鸡蛋香油送给我,我却拿钱去感谢。错在老王不是为了要钱,而作者拿了钱感谢。作者没有询问原因,以自已的意思去推测老王的来意。作者以为给钱,自身受礼就心安理得,无意间却伤害了老王。
    主题归结:作者愧疚的原因是没有给予精神上的抚慰、同情中只是有点可怜。
    过渡:在品味中我们感受到一个倒霉者的善良与质朴,作为幸运者的作者因没有理解倒霉者的用意,拿钱去侮辱它,这让作者深深地自责自已,并向我们读者提出考虑。
  3、课外思索:一个幸运者对倒霉者该做些什么呢?
  两个优秀教案,对课文两种不同的诠释,但两堂课的教学效果都不是很满意,这给了我很多的认识与考虑,也许在这两个设计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解读文本主题的偏差:
    文本丰富的主题意向往往向读者提供了理解和想象的空间。《老王》这篇文章虽然在主题的理解上不会发生很多分歧,但如何把文章的人文内涵挖掘出来,偏重点却很多。在设计第一教学设计时,笔者以为只要把老王这个人物读透,读深,学生理所当然地就会去关爱那些倒霉的人。殊不知课堂上,问学生假如你看到了那些倒霉的人会怎么做?学生都说会关心这些人,会给他更多的关爱,但既而当我问拿些钱、物之类的东西给乞丐,你觉得是关爱了吗?学生无言语。我意识到了学生学了这篇文章,只是意识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倒霉的人,而没有意识到关爱他人需要有一颗善良的心,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平等观念和责任感。发生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因为教师自身在与文本对话时只关注了文本自身的意义,而没有仔细地去考虑“除了这点,我还得让学生自身有什么样的认识。”没有着眼于作者的真正地的意图。
    第二个优秀教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对倒霉者既应该给予物质上的协助,更多该给予精神上的关爱,从这点上学生的认识比第一堂课更进了一层。然而因强调了作者的协助只是物质上的协助,尤其是品读“送香油和鸡蛋”的环节时,把作者的给钱分析成了“侮辱了老王”,从而使学生对老王有了深切的同情而对作者发生了轻视。这在本文的价值取向上又是一个错误。因为作者杨绛是那么的善良,她的善良本该是让人肃然起敬和深思的,但在教师的引导中反而把作者倒打一耙,这样的引导又是有失偏颇。
  2、在主题带动下语言品味的缺乏:
    文本内容当然要探究,但内容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因而,在研讨思想内容的同时,必需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位语言。当我上完这两堂课来看我的两个优秀教案时,发现我只注重了文章思想内容的掌握,只想着把文章思想挖深挖透,在琐碎的提问中竟没有让学生好好的从语言中体会,怪不得学生对作者反思中的自责,善良中的人道,关爱中的遗憾都无法真正的体悟。没有朗读,不对文字仔细咀嚼,怎么能知其中原委呢?
    尤其是第二个优秀教案中, 学生其实无法从文章的语言中感受到 “作者是出于一种怎么样的情感去协助老王”和“给钱意味着什么?”因为文章的语言是平淡、从容,典雅,是“微笑中含着眼泪”写下的,为了主题的分析而硬邦邦地从平实的语言中去发现作者情感的锋芒,这其实是破坏了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51:00 | 只看该作者

    基于以上这样的考虑,于是形成了第三个优秀教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51:00 | 只看该作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课后反思
一、一个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和课文语言的结合
  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即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语言不是两块皮,而是一个整体,只有把两者很好的结合,才干借助精妙的语言来感悟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落实到每一堂课的优秀教案中,我想每个教师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既要有对文本的深入认识,又需要设置与之相照应的语言教学环节,任何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假如离开语言的支托,那文本内容的精髓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反之则一样。《老王》的第三个优秀教案就因为在文本内涵的挖掘上很好地借助语言的品味来实现,学生的内心对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都有了自身的体验。
二、两头并进:理解突出个性,语言品得实在
  1、个性的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个性化
    在优秀教案时,教师往往是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在这“前理解”上应当对课文的内容有自身的理解与心得。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在阅读中要认真质疑文本,让自身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震动,真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失此顾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对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假如自身没有心得,以俗读,浅读,误读来理解来“说文解义”,可能会缺乏智慧而让精彩文章变得庸俗,可能会缺乏明辨而让清晰内容一团雾水,所以我以为一个好的优秀教案,教师对文章内容该有自身个性的理解,尤其对文本的提炼、加工、组合,或朴实或大气,或精巧,全在教师的“会之于心”的彻悟。如《老王》的第三个优秀教案就是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作者行动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所以最后决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身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但假如没有恰巧的新颖的教学角度切入,这也不能体现教学的个性。《老王》的第三个设计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开的。如今年的优质课评比中,在对《济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着眼于济南的“慈善”“温情”的特点展开争辩。这其实就是在教学整体风格中的“设巧”环节。教学的内容的个性理解就有了个性的切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51:00 | 只看该作者

2、有效的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
    新课标理念的一个突出表示就是在语文课上不能少了语言的品味,在每一节课的优秀教案上,都有感悟品味语言这一环节,这是一个很大的改观。但在设计这一环节时,现在好多的教师都“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这样的提问来设置这一环节,我总是有这样的疑惑和担心。怎么样才算好?这是比较模糊的。虽然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揣测品味了,在品中对语言有自身的想法,有了一点感悟,但这样的品总显得有点零碎,这样的说总有点东凿一斧,西掘一刨的味道,有许多学生的鉴赏因为没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而成了昙花一现。
    我以为在品味语言教学这一环节中,必需在“情”“质”的带动下品,去感受、体验语言表情达意的表示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萧山的优质课的评比中,有一老师在《济南的冬天》的语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儿化音的句子找出来,引导这是北方的语言的特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儿化音。学生读了之后马上就感觉有了儿化很软,感觉上很亲切,很温暖,这是老舍对济南有感情,去掉就会觉得冷冰冰。这种语言教学的设计才是有效的,实在的。学生明白了爱济南可以爱济南的山山水水,也可爱它特有的方言并运用它。所以品语言,要让学生在品中体会作者不用那个词而偏要用这个词的原因与情感。假如这样去考虑品味语言的优秀教案,那肯定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总之,在优秀教案中无论以文本内容为切入,还是以文本语言的推敲为切入,均要牢牢地掌握内容与形式如漆似胶,互为依存的这条线。这样无论偏重哪点,都会让你的优秀教案略胜一筹。值得注意的是:以为教师只要在优秀教案时挖深挖透,语言品足品够,过于追求自身教得深刻、教得顺畅、教得轻松,即为“教”而设计的优秀教案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关注内容,关注语言,教出自身的个性,不忘给学生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这样,任何的优秀教案都是一个好设计。
【参考文献】   ① 《初中语文阅读优秀教学设计分析》 王荣生
  ②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4期 2005年第10期
  ③ 《语文学习》2005年第10期 2004年第7、8期
  ④ 《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3、4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18: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