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4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桥之美》优秀教案(中学教研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布置】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悟
二、导入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发生无限的难过……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三、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和重音的掌握)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考虑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
  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3、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五、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1、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3、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1、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发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 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效果, 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发明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清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2、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3、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六、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1、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2、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3、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小朋友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七、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示力和感染力。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点评】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示力,适合朗读。因此本教学设计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规范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绘自身最喜欢的图画,充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局部布置学生赏析影片《英雄》中的画面,贴近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本教学设计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极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48:00 | 只看该作者

【目标】   1、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
  2、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3、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课时】
  两课时,(课内指导一课时,课外自读巩固一课时)
第一课时
  简介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中国现代画家。
  在早读课读过书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或看播放有关画面)考虑: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提示:这篇课文以画家的规范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发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学生先考虑或回答,教师再明确指导:
  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发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发明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异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效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发明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无妨做一些推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清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一起构成入画的景致。
  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和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开始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烘托、呼应的问题,作者是所举实例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引导学生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示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赏析: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自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小朋友们寻找热闹。
    赏析: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板书:
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例:
  1、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感受特别)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2、石桥与细柳合作发明(景致动人)构成丰富画面
  3、长桥之美(富于发明力)
  4、风雨桥(形式独特)
第二课时(课外进行)
  学生课外自读全文,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把难懂的句子找出来,与同学讨论或找老师课外辅导。
  把生字词注音解释后抄在笔记本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48:00 | 只看该作者

《桥之美》优秀教案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优秀教案】
一、新课导入
  以桥梁专家茅以升语:“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以承当重量。把这板凳“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小谷,那就形成一座桥。”和唐文学家张鷟“望之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从功用与审美两个角度导入,引出画家眼中的桥(吴冠中的几幅“桥”的画),进而简介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艺术风格,为本文感受桥之美作铺垫。
  (资料:吴冠中教授,江苏宜兴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溢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同时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注意这些字词:
    煞它风景 发闷 弧线 拂 纤细 驻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前瞻后顾
  2、从文中找出揭示“桥之美”的句子。
    明确: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以审美的眼光来看桥,注重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三、探寻作者笔下的桥,感受“桥之美”
  1、为了说明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 请大家依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画出。
    明确:
    乌镇芦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铁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
    结合课文语句注意区分出例子是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说明“桥之美”:
    正面──乌镇芦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铁索桥;反面——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
  2、本文第四、五两段有描述桥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桥之美”美在何处。
   ⑴ 品析这些桥,结合文本,用“ 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的美。
     (备: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
     江南细柳下的桥之美,美在与纤弱的细柳配合的刚柔相济。
     长桥之美,美在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
     风雨桥之美,美在与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给人的清闲、自在之感。
     ……
     读好、品好相关美句 [课后练习二] )
   ⑵ 吴冠中先生以具体的阐释启迪我们认识桥梁之美,归结起来,我们在生活中从哪些艺术角度就可以欣赏到各种桥的美呢?
     明确:以审美的眼光来看桥的形象是否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形体的搭配、色彩的调和、强弱的对比,动静的配合…… )。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四、与《中国石拱桥》之比较
  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不同点: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国石拱桥》从建筑工用角度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语言上,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比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
五、作业
  1、收集有关桥的诗文,了解了解文人眼中的桥。
  2、请模仿《桥之美》的写法,写出你的“ 之美”。
    (注意:用描写抒情语言抓住事物某方面特点,抒发自身独特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10: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