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8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语教研文章 浅谈如何提升第三学段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10 22:2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更要求学生具备人文素养、提升精神层次,从而为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供基础。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把人的童年阶段心理发展分为:婴儿期(0~1.5岁)、儿童期(1.5~3岁)、学龄初期(3~6岁)、学龄期(6~12岁),他认为“学龄期(6~12岁)的孩子面临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此时的学习生活对今后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孩子年龄大多在10-12岁之间,面临着向青春期发展的阶段,情绪和心理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第三学段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心理已经度过了羞怯的阶段,适应了以学习作为主体的生活方式。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交通便利、科技发达、网络上各种内容涵盖广又杂乱、缺乏管理,信息量暴涨。当代第三学段的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非常多,互联网是其中新奇、容易接触的方式,家长却普遍没有正确管理他们接触网络的方式和内容的意识,使得他们对社会有了更多认知,心理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心智发展更趋近于青春期,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逐渐从顺从成年人转变为由自己的道德价值支配行为。所以每个孩子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不稳定的,加之家庭环境也各不相同,不同孩子的心理发展也是不稳定的。这正是教育刻不容缓的关键期。由于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视野开阔,各种教学方式屡见不鲜,他们对课本知识的好奇心降低,教学效率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在第三学段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各种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又是分不开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家长、老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观评估,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自己的评估。所以要提高第三学段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我们需要做的有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发展,根据学情设置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
    “什么是人性,人性趋向于在愉快的而不是不愉快的以及在有乐趣的而不是在痛苦之中寻求动机。”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如是说,他在《儿童与课程》中指出,课程是成年人依据某个知识系统的逻辑特征将事实和规律整合而来,儿童的世界却是以个人兴趣为中心的世界,充满着感情和同情,只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的联结。所以我们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摆脱解释、灌输性的教学,提倡以生为本,让教师起到指导、引导的作用,关注到学生的发展,用一切办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完成学习目标。
    不仅如此,更要尽快认识每一个学生,充分掌握他们的家境、性格、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学习等情况,如有条件,可以建立学生档案,概括地总结每个学生的特质。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自己学生的一般学情和特殊学情,来进行学习目标的设置和教学。帮助每一个孩子树立适合自己的目标——“跳一跳,摘桃子”,有适当的难度,让他们获得自信和成就感,感受到语文的乐趣,从而产生自我效能感。
    二、抓住儿童心理特质,创设生动的情境:
    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来观察世界,在理性没有发展成熟的时候,思维具有明显的“自然的人化”倾向——即看到任何自然中的物体,无论是不是生命体,他们都会自然而然地以生命体看待,并以此视角感同身受地理解对方的处境。
    语文的学习,正是由文本带动阅读者的情绪,反复阅读中情绪得以积累升华为情感,观再经过老师引导,深入学习探究,带动思考,提升视角,得到理性的知识、技能,从而影响学生的态度、价值观。语文学习其实是以浪漫感性的情感共鸣为基础的,儿童“自然的人化”的特征正好提供了情感共鸣的途径,让他们通过情感共鸣进行理解,进而在总体感知单元课文时,明白其中的逻辑和价值。
    所以语文教学可以以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帮助孩子们通过联想、想象获得同情、理解、敬佩等感受。
    比如《桥》这一课,我在课堂上模拟灾难来临的时刻,假设凶猛的洪灾袭来,只有一条逃生通道——教室的大门,已经摇摇欲坠,一同挤过会导致房屋倒塌,所有人都会受伤,你会怎么做?让每个孩子思考自己的身份,作出回答。“我是班长,我会安慰大家别害怕,听指挥。”……后来的答案出乎意料:“我们组的同学平时帮我很多,我要让大家先离开。”“我是大姐姐,应该让着比我小的同学。”“我个子高,支撑的时间会多一点,大家快走吧!”……也许一开始孩子们会觉得新奇而骚动,在认真的回答越来越多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沉默了下来,眼睛里真诚而庄重。评价环节到了,孩子们之间似乎也更亲近了,他们没想到很多平时不遵守纪律的孩子居然有那么热心和善良,而沉默寡言的孩子那么懂得感恩……
    打动孩子的心灵,就播下美好的种子。孩子们在学习中收获了友谊和爱,得到了认同和尊重,满满的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最深刻的驱动力。
    三、教师和家长加强交流合作,积极评价;
    评价的作用在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抓住孩子们的闪光点,带动教学,把握教学时机,更要用夸张、积极的形式予以肯定和认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们非常看重父母的评价。
    学生得到越多的正面评价,越觉得光荣,哪怕只是一句话语,也让他们觉得信心倍增。尤其是长期处于潜能生阶段的孩子,卫生、行为习惯不好,受到最多的就是来自各方的负面评价,如果老师、家长在某一方面的要求上步步紧逼,他们不仅对此麻木,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忽视所有劝导。不如从每个细微的习惯入手,一天给他们一个小小的鼓励,他们会自觉做好事情来维持难得的表扬;在需要改善的方面给他们建议和鼓励,相信他们可以更好,久而久之,获得自我效能感的潜能生会自觉驱动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教师和家长应保持良好的沟通,随时交流学的学习和情绪情况,及时给予他们正面的指导、评价,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
    自我效能感的获得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每个孩子擅长的领域,他们已经积累足够的自信,有了自我驱动的学习动机。而在不擅长的领域,往往需要善意的指导、帮助和评价。老师和家长的评价是有针对性、严格斟酌的,但周围同学的评价却是随机的、无心的,是不可控的因素,但却对学生影响至深。
   首先要带学生体会恶意的语言对人的伤害,明白嘲弄别人是错误的,让学生减少无意的恶性评价。其次引导学生心态开阔,对待别人的评价应该客观宽容,正确面对自己,提升自己才是最优的途径,引导学生把环境对自我效能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引导他们不与别人盲目比较,从自身的进步获得自我效能感,产生长效的学习动力。
    自我驱动才是最强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对第三学段学生,教师更应当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入手,事半功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1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5-10 22:27:30 | 只看该作者
外国语小学 常冰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15: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