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业务学习随笔 重读三年前的一本杂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16 06:4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事乱翻书,随手翻开了2014年第5期的《连云港教育》,很奇怪,这本三年前前的杂志怎会又摆到了桌子上。

先是又读了一遍发表在上面的我的一篇读书随笔:《读通,走向更高品位的阅读》,很是欣慰和自得,为自己能将读《红楼梦》的一点点体会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篇还不错的小文章,还因为,我一直在向着更高的阅读品位走去,读书如登山,只有不间断的阅读,才会能读下去,才会读到更多更好的书,如我正在读的《资治通鉴》。

而我能一直坚持读书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本杂志的编辑王老师,和王老师交往很少,多数在电话里,电话里谈的最多的是读书,谈读鲁迅。我的两篇关于鲁迅的读书随笔,大概也是因为王老师的偏爱才得以发表的吧。读鲁迅,使人深刻,更使人安静。

三年前接到这本杂志时,除了匆匆重温自己的小文,就是反复读了王老师在封二和封三上刊登的《藏地印象》的图和文,文字简洁干净,图片安静明亮,图文相得益彰:“此行全程九千余公里,于藏地行车三千公里余,途中之苦熬、苦耐,随一日行途之远、时间之久被放大、缩小,也因此,得观藏地景象。青稞、草地、寺院、城堡、牦牛、羚羊、僧徒、山民,长江之源,高山之巅,并皆行止自得,只可惜,欲静观黙察而不得,于藏地印象,未能表达一二。”“行前记曰:‘此行殆有三不知:不知藏地之境,不知行途之险,不知生命之弱。我欲知之,‘吾往矣’。”现在,返回了,于藏地仍迹近无知,究其由,非唯技不专,更少沉静也,其于从教,或有鉴焉。”

“更少沉静!”一语中的,非教,读书也如此。很多时候,我们连静下来读完一本杂志的心情都没有。

这本杂志当时也没完全读完,读的比较仔细的还有李震老师的《语文生命化课堂理论与实践探索》,上面有我简单的批注,其中给李老师指出了一个小小的笔下误,李震老师这样写道:“主要研究了课堂中灵想的飞动之美、生成的智慧之美、体验的含蓄之美、对话的意趣之美、情景的交融之美、精神的烛照之美。”我在“灵想”的旁边写道:是否应为理想?现在想来也不确切,应为“联想”。

另一篇做批注较多的是袁春波老师的《读叶老〈答教师的100封信〉笔记三则》,喜欢读袁老师的文字,不仅由于王老师多次夸奖他,因为很荣幸多次和他在“读书”中相遇,还因为,我从他的读书随笔中读到许多好书,如刘再复的《红楼四书》、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并在他的读书随笔中知道,他也特喜欢《红楼梦》,虽然从未见过袁老师,但猜想,一定是一位好老师。

不忍再读陈宗德老师文章。《连云港教育》因有了他的文字,而更多了学术的味道,多了一丝纯粹,为读书而读书,为学术而学术。自2015年11月之后,在“读书”中再没有读过有此品位的文章。

和王老师交流,王老师说过:评价一篇文章,首先要看是不是真诚,有诚意,多为好文章。这次才读到的杨守亮老师的《拇指划出的记忆》,文章讲述了他寻找小学汤老师的感人经历,感动之余,令人深思,杨老师是在寻找汤老师,更是在寻找几将丢失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在寻找童年的生命。小学老师,孩子童年的守护人,孩子童年的一部分。

巧合的是,写这文字前,爱人以前教过的三位学生来看她,孩子们都怪爱人没有把他们教到小学毕业,孩子们还带了一点小零食,孩子们说以后还要来看她,说得爱人唏嘘不已。

刘俊利老师在《名师之“神”》中谈了名师“神”在“志存高远”“学识渊博”“课堂高效”“动力不竭”,我以为只有一点就够“神”的:爱学生。

和同事聊起教师的培训,我说:“如果老师能把一本刊物坚持读下去,就是最好的培训,如《人民教育》《江苏教育》《连云港教育》。”

遗憾的是,到学校里,很少看到老师的办公室里会有一个报刊架,很少看到老师哪怕在读报纸。看的比较多的是,一大堆一大堆的《江苏教育》被扔在一个角落里,报纸一大摞一大摞地放在图书室里,等待着收废纸的到来……

在王老师拍摄的照片中,有一张一个和尚眺望远方,在他的眼睛里,我读到的是好奇,还有疑问:人们,什么时候,才能沉静下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8: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